文:斯

Advertisements

信乐团脍炙人口的《死了都要爱》曲风澎湃激昂,但感觉引起社会共鸣的不是“死了都要爱”,而是“死了都要比”。

在我狭隘的生活圈子里,总是出现“比较”的现象。

N年前SPM放榜,亲戚特意拨电来询问成绩,好不容易拿了个8A,自认尚且理想的成绩,却得到”谁谁的孩子拿了11A才算厉害”的回答;出社会后,改成薪资多少的问题,之后会配上一句”我的孩子没有上大学,但他的薪水还比你高呢”;恋爱后,朋友圈里竟然也出现了比较,男朋友的工资、家庭背景都要一一比个高下。

曾经,我是“死了都要比”游戏中的受害者兼加害人,被人闲言闲语的同时,自己也爱透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身身价。进入轻熟女阶段后,才发现活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多么可悲及可怕。

从此,一旦有亲戚朋友问我或男朋友薪水多少,我一概笑答“足够生活。”

可惜的是,“死了都要比”游戏并没有打算放过我。

“我的孩子虽然只有中三毕业,但很有本事,薪水有两千令吉呢!”尽管没有人提,某个亲戚也会自动侃侃而谈。事后,我在偶然机会下得知,她的孩子月薪是八百令吉。

但是,有了一个人开头,就会开始有人“跟风”。另一个亲戚不甘示弱地说,“我的孩子也不错,只是新人就有三千令吉的薪水。”

美里毕竟是个小地方,我的朋友恰好在同一个公司工作,身为资深员工的她听了后,只是冷笑道,“我做了这么久都没有达到三千令吉薪资,更何况一个学历比我低的新人?”

我恍然大悟,也不禁觉得可笑,不断在比较,甚至需要用谎言来包装的我们,究竟谁是赢家呢?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五十块的前与后
下一篇新闻枪击案不断 纽约时报怒吁管制枪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