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作者:杨善勇[/highlight]

Advertisements

是2014年5月11日的新闻,说大马华文理事会属下的歷史研究组专家团正在著手整理「小五歷史课本建议书」,然后译为国文,5月底准备上呈教育部的单位。

是2014年10月8日的报道,马华公会署理总会长兼马华教育諮询委员会主席魏家祥公告天下,华小五年级歷史课本正在草擬和翻译之中,党成立特別委员会,提出反建议,希望不要重蹈过去的错误云云。

建议终归建议,小五歷史课本印成出街之后,一如既往,不但民间表述的感受,和编辑下笔的想法,確有不同之处;华社上下的角度,和政府领导的视角,也確实迥然不同。

那么,应该怎么应对?教育部副部长叶娟呈到吉隆坡旺沙玛朱华小主持开课礼后宣佈,教育部將会委派官员成立小组,深入调查相关五年级歷史课本的投诉。可是,早知如此,为何不接纳专家团的意见?

推溯远因,缘由有三:一、一个马来西亚一以贯之的单元政策之过了。上有所好,下必识do。因此,不论歷史的课程设计,或者內容的书写,唯有遵奉「政治正確」之要求了。

二、华社关心的社经文教,不论哪个领域,皆不在政治的焦点。儘管马华的代表入阁了,他们始终改变不了「当家不当权」的尷尬。党之所为,再也说不上爭取,而是站在边缘尝试修补。

歷史课本脊骨何在?

三、公务员的族群比率严重失衡,国家教育部所设歷史课本委员会名下涵盖学者,OoiKeatGin乃是唯一华裔。要是这样,委员会怎么可能看到篳路蓝缕建国途中足够的多元风景?

结果,课程的纲要,都设计好了。內容的尺度,也部署好了。供给华小的这一本小五歷史,与去岁面世的小四歷史一样,只能按章逐句,交给何財发一一翻译。核心的思想,谁改得了?

歷史课本的困窘,说实在话,不仅是教育议题,同时也是族群政治地位的反映。时到如今,华小的课本,唯有剩下一本华文是原汁原味,中文书写;余下的科目,全是译本了。结果,国民型华文小学,课本封面也错置为「华文国民型小学」。

因为这样,华文小学採用的歷史课本之脊骨毕竟何在?我们一旦回顾「叶亚来」的歷史日渐受到冷落的处境,当可从中明白一二。陆庭諭老师曾在文章转述了这些耐人寻味的变化:

1952年和1956年的歷史纲要,叶亚来是四大名士之一。经66年修定,叶亚来为独立单元。到了1976年,叶亚来的事跡是〈瓜拉雪兰莪与吉隆之歷史〉的一小段落。1983年的五年级检定考试,试题宣扬不是叶亚来开闢吉隆坡。

现在呢?学者安焕然博士前在〈「国史」教育,所为何事〉指出,现今国民中学的歷史课本(KBSM,中二,2010版),谈及吉隆坡发展,虽附有一张 叶亚来的照片,文字说明仅有一句:叶亚来是「其中一位」负责发展吉隆坡的人士(Yap Ah Loy antara orang yang bertanggungjawab membangunkan Kuala Lumpur)。

「叶亚来」受冷落

小五的歷史课文之中,怎么定位叶亚来?课本65页所写,是这么一回事:「我的英雄」拉惹马哈迪不满东姑姑丁受委苏丹代理,有鉴叶亚来与东姑姑丁合作,拉惹马哈迪因此攻打盘踞吉隆坡的叶亚来。

安博士据此而问:拉惹马哈迪不满东姑姑丁乃是內部的权力斗爭,但是,通过课本的讯息传达,倘若学生追问老师,拉惹马哈迪既是英雄,他所攻击的叶亚来,是什么人?

这个问题,確不好说。从1952、1956、1966、1976、1983、2010、2015年,叶亚来篇章每况愈下,只在页42的「你知道吗」註释一小段,场景犹如马华的国州议席。既然这样,先贤的事跡,自然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举例言之,陈禎禄、修信父子皆是开国元勋,可惜,小五歷史,提及陈禎禄,寥寥数语(页66、74、127)。首任財长李孝式,也是这样,点到为止(页75、126)接下来呢?明年细读小六歷史课本,自有答案。

不管怎样,难得的是,小五歷史参考书目清单(页161),倒是坦承曾经查看Chin Peng的《My Side Of History》以及柯嘉逊博士的《May13》,儘管课文没有片字的引文,也算是新年进步了。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不应侮辱他人信仰!
下一篇新闻巫统权爭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