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本主张以简约朴实的心態,进行扫墓与祭祖仪式。然而,现今市面上推出各种高仿真的纸扎祭品,如平板电脑、苹果手机等,日渐「奢侈化」,不少人为跟上潮流,不惜成本,购买这些多样化的烧祭品拜祭先人。

Advertisements

此趋向「奢侈化」的清明烧祭不禁让人反思,在华丽的烧祭品背后,清明节的原有意义是否尚存?是否越奢侈的烧祭品才能真切地表达对逝者的心意?为此特邀国际学校教师谢嘉雯,及马大硕士生伍鸿长分享彼此看法。

主张简化清明烧祭品的谢嘉雯(27岁)认为,清明节烧祭无需追赶潮流,购买奢侈烧祭品供逝者「享用」,因为烧祭品只是生者对逝者的一份心意,简单的烧祭品已足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我家里所准备的清明烧祭品都是极其简化的,拜祭爷爷与奶奶只是准备最基本的烧祭品,即金银元宝及金箱,並会准备一些他们生前爱吃的食物,例如烧鸡、烧鸭及清酒等,大约花费百多令吉而已。」

另一受访者伍鸿长(30岁)则表示,他家较为讲究清明烧祭品,每次花费约300令吉至400令吉,除了准备基本的烧祭品,即金银元宝及金箱外,也会根据逝去亲人生前的喜好,购买额外的纸扎潮流物品,如平板电脑与手机等。

依逝者喜好购买

他认为,若为了炫耀財富而盲目购买纸扎潮流或科技產品才算是浪费,倘若是视逝者生前的喜好而购买便不算奢侈,因为这代表了生者记住死者生前的喜好,也不失为一种表达思念的方式。

「例如,我舅舅英年早逝,他生前非常热爱电子產品,所以每年清明,家人仍会购买新的纸扎电子產品给舅舅。另外,我们也会为已逝的奶奶购买纸扎化妆品。」

他表示,其实一般亲人购买纸扎潮流物品时,不过抱著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用到」的心態,在满足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需求」之余,也能让自己心安,而不是为了追上潮流。

谢嘉雯则认为,清明烧祭品可以象征性地表达,无需依足死者生前曾喜欢或用过什么物品,而在他逝世后,也必须烧相同的物品。

「我的姑姑在大约35岁时早逝,生前也使用各类科技產品,但我的家庭只准备基本的烧祭品给她,没有购买任何额外的纸扎奢侈品。」

她反问,逝者在生前的日常用品都非常繁多,例如洗髮水等,如根据逝者生前需求,决定烧祭品的多少的话,花费將让人吃不消。

她表示,目前所准备的烧祭品,都是依据父辈传下来的传统做法为標准,但求在追求简化的同时,没有掉失传统。

她也表示,其实烧祭品是否跟得上潮流是其次,子孙们能够在清明节亲身前往拜祭,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代表了一份心意。

扫墓文化需传承下一代

谢嘉雯表示,清明节扫墓与拜祭有一定的步骤与仪式,现今新一代的小孩对清明节的拜祭仪式,甚至意义一无所知,这是非常悲哀的。

「清明节扫墓拜祭乃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们这一代必须要坚持传统,才能让清明文化流传下一代。」

已婚的她说,若连我们这一辈也不了解清明拜祭仪式,新一代的孩子就更加懵然不知了,所以我在嫁人后,也必会跟隨夫家的清明节传统。

伍鸿长也表示,清明节的传统必须被坚持,正如他每年都会跟隨家人上山拜祭,以完全了解及掌握整个清明节拜祭的步骤与仪式,只有身体力行,传统才能传承下去。

及时尽孝更有意义

民间流传一句话,「生前不孝死后孝」,即是亲人在世时不好好尽孝,到了逝者已矣,才来买各类拜祭品完成逝者心愿,此时是否也已为时已晚,意义不大呢?

伍鸿长表示,尽孝的確要及时,在亲人健在时尽孝是必须,身为儿女,在经济能力范围以內,可带他们到处旅行享乐,否则人一旦离世,便再也没有机会尽孝了。

谢嘉雯也认同,身为子女,应该要把握现在尽孝,否则必会后悔不已。

她说,不过,有些人的確事出无奈,由于父母在年幼时就已逝世,才没能及时尽孝,逼不得已「生前不孝死后孝」。

她说,她的家族长寿,平均皆有80岁寿命,她希望其父母能够长命百岁,这样一来,她便还有至少40年的时间尽孝道。

纸扎品创意多元 视能力购买就好

针对不少人购买纸扎奢侈品有炫耀財富之嫌,谢嘉雯认为,一些人购买大量的纸扎奢侈品,然后拍照放上社交网站,这种行为或许抱著炫耀心態,但她相信,部分人买纸扎奢侈品不过是为了表达心意,算不上是炫富行为。

她表示,所准备的烧祭品多或少纯属个人自由,若该家庭有经济能力购买,这不成问题。

伍鸿长也对此表示讚同,烧祭品的多少都视自身的经济能力,若是经济能力允许,自然可以多准备一些烧祭品,若是家境普通的家庭,只求跟足传统,分量刚好即可。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男女到山林徒手撕活鸡 称「治病用」
下一篇新闻RapidKL车库火灾烧毁8辆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