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我个人熟悉的族群中﹐华人不论男女﹐一旦结了婚﹐他/她在姻亲中的“辈分”﹐都自动降低一辈。譬如媳妇和儿子本是同辈﹐但妻子却称丈夫的父母为“公婆” (公公婆婆)﹐而公公﹑婆婆也是祖父﹑祖母﹐明摆着要比父母高一辈。虽然许多现代女性﹐刚结婚时会跟着丈夫称呼公婆为“爸妈”﹐但一旦自己“升级”做了妈 妈﹐多数儿媳妇都会自动或不自觉地改口称“公公﹑婆婆”。在婆家﹐丈夫的兄弟是自己的“伯叔”﹐姐妹是自己的“大姑小姑”﹐竟变成与自家父亲的兄弟姐妹同 辈。这种称谓﹐在正确辈分认知上显然不对﹐但在族群习俗上看﹐却又没啥不耍。咱们华人文化习俗﹐时常咋看匪夷所思。

Advertisements

另一边厢﹐丈夫在妻子娘家﹐有者会被岳家“敬称”为“姑爷”或“姑老爷”。个人认为﹐这顶“高帽子”﹐同样匪夷所思。(只是牛马独学无师﹐孤陋寡闻 ﹐无从窥见此称谓的根由﹐还望饱学之士不吝赐教。)但依照习俗﹐丈夫却要称妻子的伯伯叔叔为“伯公”“叔公”。这些亲属也会称他为“孙婿”﹐比对方低了两 倍(奈何﹐奈何﹗)而妻子的兄弟是“舅”(妻舅)﹐姐妹是“姨”(妻姨)﹐又似乎与自家的老妈成为同一辈人。类似的“跨代”亲戚称呼多着﹐如此颠来倒去﹐ 只能说是一塌糊涂。

据说这些看来乱七八糟﹐杂乱无章的称谓﹐其实缘由单纯。牛马还记得﹐很多年前﹐一位中学校长曾说﹐媳妇在婆家﹐女婿在岳家﹐在亲戚称谓上﹐看似自身 辈分低了一级﹐归根结底﹐一切都为(教育)儿女。因为儿女称父母的父母为公公婆婆﹐兄弟姐妹为伯叔﹑姑姑或舅舅﹑阿姨﹑一点没错。因此﹐在对儿女或设身处 于儿女之地位发言时﹐就应以儿女的正确称谓去称呼有关人士。

比如妈妈对儿女提到丈夫的姐妹时﹐要说“姑姑”﹐爸爸对儿女提到妻子的兄称时﹐要说“舅舅”。这是要教导孩子怎样正确称呼有关人士﹐而不是“跟着” 儿女叫。如此久而久之﹐为人父母者教会了孩子﹐自己却也不自觉地以儿女的立足点去称呼自己的亲戚了。这样﹐大家都没话说﹐牛老先生也只能说﹐自贬身分为儿 女﹐可怜天下父母心﹗(类似鲁迅所谓“俯首甘为孺子牛”﹖)

末了﹐附加说明﹕媳妇对丈夫父母的称谓﹐除“公婆”外﹐往昔还有“翁姑”﹐“ 舅姑”(公婆)﹑“姑嫜”(婆婆和公公)等。其实﹐古代也称父亲为“翁”﹐女婿也亲岳父为“翁”“翁婿”(岳父和女婿)。不过﹐为免添乱﹐咱们记好“公婆”就够了。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倾听就是爱 了解中有治疗
下一篇新闻百年内迎接 地球大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