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朝河

Advertisements

若换个场景,换个目標,答案可能比较明显——种花,究竟要摘剪还是不摘剪?

「当然是看花的品种啦!有些花摘了就死,有些花剪了更茂盛。因花而种啦!」

是的,因花而种,因材施教。所以,体罚的问题,对我而言是因材施教问题。

不同的是,在于要如何判断什么材能体罚,什么材要呵护;什么材要严厉,什么材要温柔。

不过,要如何了解这个材,我觉得最大责任判断並非来自老师,而是父母。而父母要如何了解孩子的本性,並非只是朝夕相对的相处,而是来自勇敢面对孩子各种天性残缺的现实。

未深入探討价值观

残缺並非只限于身体,性格上其实更不容忽视。有些小孩天生顽皮,有些天生自私,有些天生没安全感爱撒谎,有些佔有欲强爱抢东西等。这些,都是残缺。

一遇到这些问题,父母或老师通常都直接拿出传统伦理標准斥责,懂得理直气壮说不对,但试问有多少师长懂得用更全面的道理,去解释或建构这不对的背后世界,究竟是藏著怎样的「不对」影响?

我们只懂得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所有价值观几乎都是二元对立,却少有引导孩子从是非的价值观背后,看到更多二元间灰色地带的探討,才让我们的社会永远都是用最简单的思维去看事情。

所以有些问题看似解决,但解决在于一时,日子一长,问题又重演。

似乎扯远,但其实未然。我其实想说,真正的问题来自我们的结构教育。永远的填鸭式,就像在同一个花圃种著春夏秋冬不同花种,有些花盛开,有些自然凋谢。但问题不在花种,而是栽培方式啊!

不过,我们的教育制度又还没完整全面建构,应材教育永远只是高级私人学校的特权。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不应该废除体罚制度,而是像对待不同的花种,適时判断应用(但无论如何力度绝对要控制啊老师)。

需先了解孩子脾性

就像我说的,每个小孩需要的推动力不一样。有些小孩从小活在体罚制度,长大却健康开朗並创下高成就;有些小孩从小父母一直温柔教育,长大后成了杀人无感的高级罪犯。(我知道这样举例很极端,但別否认这样的机率)

所以,重点不仅在于沟通,更是在于让孩子感受的爱,而这肯定要先由家庭做起。父母要先懂得了解孩子的脾性,別急著剔除孩子的劣根性,而是要选择正 视。但纠正方式必须依循他的天性,了解哪种教育方式最能刺激他的正成长。就算是体罚他,也要让他知道里头灌溉多少的爱,这才是重点。

然后,父母须要把每个小孩的脾性与老师沟通,让老师知道每个小孩能承受的心里或身体压力程度,这样才能与家庭配合,实施同一张脆弱成长期的安全网。

不过,这样又可能延伸另一个偏差待遇问题,让其他一同上课的学生感觉怎么老师会有私心。自然,这个问题是每个老师要处理的智慧。我认为现代老师的伟大就在于不仅是身教言教,还要稍微懂得心理学,这里就不多谈,先对全天下有耐心的老师致敬。

还是那句,若以爱出发,自然会看见每个小孩的不足与特长,那体罚与不体罚就不应该成为统一教条,而是弹性对待手段。一旦所有教学策略都压扁成同一种方式对待,那不是叫教育,而是法律。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澳洲羽球超系赛】林丹退赛 宗伟乘胜追击
下一篇新闻韩渔民拖走2捞过界中国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