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死亡恐惧密码讲座的讲师,吴耀明。

农历七月十四的这一晚,癌症协会诗巫分会邀来了台湾的吴耀明,在诗巫独中董联会七楼礼堂,向出席的百余人讲起了揭开死亡恐惧密码讲座。

Advertisements

吴耀明,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中台科大兼任讲师;台师大社会教育博士候选人、大坑社大校务顾问、国健署安宁疗护推广员、树德企业顾问。从台湾飞来马来西亚的前夕,他向家人交代了在这一趟旅程,他若是怎么了,那各样身后事所需,他都准备好了,也交代清楚了。

“很多人都害怕死亡、怕谈到死亡,甚至连想到死亡也不愿意。如果你一直很害怕死亡,也不敢谈论死亡,那么这会影响到身旁人,一样对死亡存有各种避忌与恐惧,甚至产生负面的想像、认知及影响。很少人是一开始就怕死了,而是后天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使然。而对死亡的成见,也障碍了我们连结死亡的力量。”

吴耀明生动讲述,让与会者收获良多。
吴耀明生动讲述,让与会者收获良多。

他举例说明。当一个人知道他的亲人或朋友,在这一次相聚后就会死去,那么,这个人会以怎样的心情、眼神来对待那一个即将离去的朋友?面对死亡的时候,会让人更珍惜和亲友的互动和相处,那种由衷的真心和诚恳,深具力量。

吴耀明把死亡恐惧分成四个面向,在生理上的,怕死时的痛苦;在社会上的,放不下身边人;心理上的,怕面对死和灵性上的,未知的死后世界。事实上,在面对死这件事,是可以透过学习如参加工作坊、电影、阅读、宗教、信仰、信念,让自己去超越死亡。

一般较常见的死亡恐惧,是不知如何关怀病重或丧亲的亲友、害怕面对自己或亲人的死亡,或者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价值。

在关怀病重亲友这一点上,“想像你是一个病重的人,你希望来看你的人,是哭丧着一张脸、一见你就哭哭啼啼的,还是希望他以一种平常心来相待?如果我是一个病重者,我会希望来看我的人,是用一种平常心来看我,不是哭丧着脸,痛哭流涕走进来,这会让我感觉太沉重,情绪负担很大!”
sj1608172f
他也说,一般人其实不怕死,怕的是痛死,如果死的时候不会痛,多半人会说:来吧,死吧!还有更多人不怕自己死,怕家人死。这类人士,怕自己无法承受家人死亡后的悲伤。也有一种是完成不了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或还没完成自己很想做的事,如果要死的话,他会不甘愿死。倘若一个人每天都做着有意义的事,也完成自己想做的事,那么没有遗憾的话,也会坦然地面对死。

还有一种恐惧是来自丧亲的悲伤,像是来不及和逝去的亲友好好道别,在亲友的人生最后阶段,没有陪伴或照顾到他;也有的是和这位逝者的过去相处没有很好的回忆;还有对亲人往生时的回忆太过负面,譬如亲友是自杀、意外等,这类的悲伤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消除恐惧记忆

从科学面来看,死亡恐惧是可以透过翻新对逝者的记忆的方式来做消除。因为每次提取(retrieve)记忆时,它在短暂时间内会再次地不稳定,直到它再度巩固。而这个不稳定的期间,将提供另一个时间窗口,即便事情已发生数年,记忆也可能会被更新与转变。

吴耀明表示,“让丧亲者谈论逝者,并且呼唤对逝者的正向记忆。有了正向记忆为基础,才能让逝者接触负面的部份。”

他说,有些人在丧亲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就不再提起逝者,这样就不能转变其记忆。可以透过一些活动或团体,透过安慰或同理,让丧亲者有更多现实感,而不是继续关在自己的记忆里。

像他有一个女性案例,在她11岁时,父亲因生意遇挫而自杀往生,这个备受父亲疼爱的女儿,在父亲逝世后,她感觉自己是个不值得被爱,没有价值的人,继而否定她的人生。

整整40年间,她不再提起自己的父亲,压抑自己回想父亲自杀的事。每当想起父亲,她都会呼吸急促。原来,她活在恐惧自责里,觉得自己11岁了,为什么不能去体贴爸爸而让爸爸就这样离去?她就在这样的状况下生活了40年,直到她来参与工作坊。在工作坊中,透过一些介入策略,如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她向一个扮演她父亲的同侪,诉说她想对父亲说的话。

在她倾吐了所有要对父亲说的话后,她感觉她松了一口气。而扮演者起身后,对她说了一句:我很心疼妳把日子过成这样。这句话让她全身暖了起来,她对父亲的记忆,不再停留在自杀时的冰冷恐惧,而是父亲对她的爱与心疼。现在提起她的父亲,她开始会微笑了,这就是透过一些练习,建立了一些新的神经回路,转换了记忆情绪,再进行更多细致的疗愈行为。

对着灵堂上的自己
你会说什么?

在吴耀明办过的工作坊中,曾带领一些学员去演练跟自己的生命告别。

“如果你现在突然走了。在灵魂离开身体时,你回来参加自己的告别式,出现在自己的灵堂上。这时,你会对着灵堂上的自己,说什么?”用这样的心情代入后,有很多学员作出了分享。

有学员说,她觉得她最对不起的是自己,因为一直没有活在当下,一直都在配合别人,为什么燃烧自己却没有爱自己?还有一个会员自责自己为了拼事业而没有保住胎儿,没有尽到作为母亲的责任,而在与往生者对话后,她释放了。

也有学员认为爸爸的死,是因为爸爸折寿给自己,以爸爸的死,是和自己有关的。但在角色扮演中与逝者真心对话,她的内疚和自责解放了。她突然明白了,她的内疚自责不是爸爸要的,她安心接纳了爸爸对她的爱,并深信爸爸知道她的感谢。

勿为别人而活

“人啊,这一生都是让自己过去的记忆所束缚!一个不让过去记忆所束缚的人,就是重生了。”他也强调一点,很多精神症状,都跟记忆有关。所以,烦恼恐惧可能是自己自己的想像,如果能用很正向的角度来想事情,用智慧、用真爱来想事情,来面对过去的记忆,还有要跳脱自己的想像,烦恼可能会减少。

要与逝者切断情感

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认为,必须切断和死者情感的连结,并且将以往投注在死者上的能量抽回,重新投注在另一段新的关系上,以完成哀伤历程。然而,近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发现,持续连结(Continuing Bonds)在哀悼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认为,丧亲者与死者连结会有很大的帮助,并建议丧亲者和死者保持一种正向的持续连结关系。

在吴耀明的讲座中,播放了2部影片。第一部影片,是一个爸爸屡次约自已散居各地的孩子回家吃饭相聚,孩子们以忙碌作为理由而失约。某一天,孩子们收到了父亲已逝的消息,受邀出席追思会。孩子们带着遗憾和悲伤回家,却看到活生生的父亲,准备了一桌的大餐,接待终于归来的孩子。他们愉快地用餐,把这次的聚餐当作是临终前的最后一餐,尽情地记住所有美好的细节,使这份记忆深深烙印在孩子和父亲的心里。

第二部影片,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得知自己患了肺癌三期。那时,他最觉得亏欠的是他这一生最爱的女人-妻子,而他的女儿正值青春岁月。他选择了把患癌的消息告诉了家人,大家互相扶持,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于是他带着妻女来了一趟,约定许久却一直没有实践的旅行。

他和妻子重拍了当年没法拍的婚纱照;教女儿怎么选未来的伴侣;他实践了当年的高空跳伞梦…..最后,他还是离世了。但他在离世前,为家人,他表达与实践了他所有想表达的,想做的,给家人留下了珍重欢乐、没有恐惧遗憾的回忆。

吴耀明在看完这部影片,回在座者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先生在罹癌后,就这样走了,他会留给他家人什么样的记忆和遗憾?而影片中的男人,选择了近时记忆,让生者仍然可以保有和死者的美好回忆,以从中得到支持、安慰、意义和启示。

不过,不是每一个人在临终前都有机会和时间好好告别,那怎么办?吴耀明要你,即时努力创造与家人朋友的幸福记忆、即时地表达感情、爱与原谅。

生命无常,死亡随时会发生,给家人朋友要留下什么样的情感记忆,取决于你。所以,即时表达自己的真心与爱,即时建立属于自己、家人和朋友的美好片段,留下珍重正面的回忆,拒绝恐惧负面的阴影。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闽机构谘询委会 赴柔州学习考察
下一篇新闻参加大马袋鼠数学赛 闽班带小学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