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诗坚

Advertisements

很久以前我对「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別的感觉,也似乎可以当成为家常便饭,甚至不以为然。

虽然歷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但多数的例子是「化友为敌,而不是化敌为友」的。这是因为在关係正常下但在后来的时局发展中起了变化,也就没有情面可讲,甚至是「永远的敌人」。首相纳吉在人民进步党的大会上说:「在政治中为了共同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但政治要讲求政治道德。」

政治道德显然是一句无所包容的话,因为不同的人和政党都有不同的立场,也就对政治道德有不同的詮释。在政治道德內,还有一句常见的术语,即「政治正確」。其含义是按照传统或习俗的政治观来处理问题。不论是否过时或不被接受。因此「政治正確」就不要以为是绝对正確的,因为这是用世俗的眼光看问题和得到的结论。为此便出现了「政治不正確」的批驳,意指「政治正確」是有问题和可被挑战的。

全面改变政治格局

「政治正確」是从英文(Politically Correctness)翻译过来的,被译成中文时不能完全表达英文的含义,难免造成误解或会被人认为不知所云。因为传统政体或一向以来「约定俗成」的观点或政策不一定是正確的。有人因此提出应译成「政治上不具有偏见的」或「政治上的適当」,以免混淆不清。

政治正確也存在不定的因素,会因时局的改变或因利益的相同而「化敌为友」。例如1969年大选后爆发「513」种族衝突流血事件,开启了敦拉萨掌权的年代,他最大的动作是全面改变了政治格局,將反对党收编。一向以来与巫统不咬弦的伊斯兰党,也在1972年于吉兰丹共组伊巫联合政府。

然而这种带有政治利益的合作终不能持久。1977年伊党在丹州议会向亲巫统的州务大臣纳西发难,投下不信任票,触发党內两派斗爭。结果,中央政府以紧急法令接管丹州政权,隨之伊党被开除出国阵(但伊党声称是其自动退出的)。

眼见时机成熟,1976年接位的胡先翁首相于1978年在丹州举行闪电大选,將伊党打得落花流水。国阵也夺下丹州执政权。自此之后,伊党与巫统「化友为敌」,变成水火不容的政敌,而党领导及党员之间也不再往来。

坚持落实伊刑法

没想到,先后被东姑拉沙里(1990年大选)及安华(1999年大选)扶起来的伊党,再夺回丹州政权及壮大势力后,在2015年与「民联」分道扬鑣,促使伊党进一步靠向巫统。

伊党的保守派一直处于统领地位,也就告別了布哈鲁丁(1956年─1965年党主席)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路线;告別了阿斯里(1966年─1982年党主席)的「世俗主义」路线,转而走向宗教至上的道路。

当2015年伊党改选全面排斥所谓的开明派后,这个党在哈迪阿旺领导下,以宗教作为立党之基,坚持要落实「伊斯兰刑事法」,因而不惜与其他反对党断交或停止往交,回过头来又与巫统走在一起,这是典型的「化敌为友」,也真正地反映出政坛的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繚乱。这也是伊党的「政治正確」论。

弔诡的是,当巫统老大纳吉爭取与伊党合作的过程中,又突然爆开前老大马哈迪与纳吉的交恶,他们俩人本来是政坛的「世交」,未想因政见大相逕庭,造成两人关係在2013年大选后逐渐淡化,到了2015年更是势不两立。

任谁也无法想像在马哈迪有生之年,一位由他支持上任的首相在近日竟形成「不共戴天」的政治敌人,这种「化友为敌」的例子又反映在马哈迪和纳吉的身上成为这个时代罕有的政治標籤,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被马哈迪一手开除出党,失掉副揆的安华(1998年)却又在今年与马哈迪「一笑泯恩仇」。

政治进入新常態

抑有进者,马哈迪今年破天荒出席行动党的代表大会,让人看到的画面是政治被顛倒过来,根本不能发生的事情现在又一件件发生了。一边是巫统与伊党重修于好,已是「化敌为友」了;另一边是纳吉与马哈迪闹翻了,彼此竟「化友为敌」,这种身份和立场的转变正说明我国的政治已进入一个「新常態」,准备在不久之后来一个大决斗,做个了断。

平心而论,在「政治正確」下的「化友为敌」或「化敌为友」都是对「政治正確」的讽刺,因为在领袖更换角色后,原先的「政治正確」已不能放之四海皆准。除了朝野有不同的解读外,也出现了「政治正確」与「政治不正確」的斗爭。它们对我们的將来和子子孙孙的影响是「无远弗届」的。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NBA常规赛】马刺屠狼客场13连胜
下一篇新闻【欧洲联赛】红魔圣徒迎生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