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诗坚

Advertisements

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关係千丝万缕。在东南亚国家中,马来亚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半岛。在1786年由英人开闢檳榔屿后,开始有较为大量的华人由中国南迁,接著1819年英人佔有新加坡后,华人基本上是从两侧(新加坡和檳榔屿)涌入马来半岛,自然造就了新加坡和檳城逐步地形成华人社会,相当部分人较后进入马来半岛。

因为新加坡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个重要战略地位,1948年英殖民政府在考虑批准成立「马来亚联合邦协定」时,就决定把新加坡割除出去,形成马新在法律上的分家。待到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独立时,其人口有627万,其中马来人有312万,佔人口49.8%;华人有233万,佔人口37.2%;印裔有73万,佔人口的11.3%。当年新加坡人口有150万,绝大多数为华人,继保留为英国殖民地。

华裔人口比例下降

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在英国同意下,扩大成为马来西亚联邦,也就带动新加坡、砂拉越及北婆罗(沙巴)成为独立国一部分,因为从马来亚到马来西亚仍是一个独立国家。在那个年代,新加坡有180万人口、沙巴有50万人口(包括华人10万)、砂拉越有75万人口(包括华人26万),与马来半岛合起来,总人口已近1000万,其中华人的总人口(包括马来亚、新加坡、沙巴和砂拉越)占41%,但最大的还是穆斯林的马来人和土著。

之后,马新在许多问题上无法协调,结果在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

马来西亚是东盟(1967年成立)国家中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1974年),因为存在著政治意识的分歧(马共仍在边境活动),双方只能在贸易上有所突破,仍未包括政治和军事合作,直到2015年马中才开始在马六甲海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在这方面,华人起著主导作用,积极与主动地和中国企业开展业务。例如在1974年马中贸易额不到2亿美元,但在2002年时已突破100亿美元。抑有进者,在2013年时达到1060.8亿美元。在过去的5年,中国已连续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预料今年的双边贸易会力爭达到1600亿美元(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公佈的数字)。

无可否认华人人口在马来西亚的比例有所下降,从独立时的37%到近年的23%(总人口3100万人中华裔有741万),因此如果新山依斯干达特区的碧桂园能在实质上提供中国人充为第二家园,也绝不会影响人口的种族比例变化,毕竟当下第二家园的数目与外劳比较是「小巫见大巫」的。

但如果马来西亚不朝向「第二家园」计划迈进,又如何能吸引外资进入?以新加坡为例,即使有过百万的中国人成为居民或公民,也无法影响政府的既定政策。因此所谓「丧失」国家主权之说是不存在的(新加坡人口518万,华裔占74%)。

投资不同于借贷

根据官方的数字,我国的国债在2015年达到6305亿令吉,其中只有3%是外债(欠外国金融、企业和私人的借贷和债券等),另97%是內债。有人认为国债佔了国民生產总值(GDP)的54.4%是过高了,政府也承诺再降至53%並认为只要不超过55%,马来西亚就不会陷入还债不起的困境,况且欠的是国人的钱。

近日马来西亚有单位进行一项调查发现被访问的华裔(48%)认为中国投资进入大马会加重国债。由于报导未够详细,將投资和贷款混为一谈,我们只能说投资和借贷是两码事,也是两个概念。

比如中国已开始动工在马六甲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大规模发展计划,包括港口和造船等,称之为「皇京港」。中国方面將投入400亿人民幣(258亿令吉)將马六甲「脱胎换骨」。这种投资应不算贷款,更不会伤害大马主权,因为土地及建设的高楼大厦和各项设备是拿不走的。

在过去,马来西亚人总是「埋怨」中国出手不阔,在马来西亚投资很小,希望中国能大手笔投资。果然近些年除了中方发展钦州园及大马设关丹园供双方投资或合资外,中国耗资1500亿令吉建设柔佛依斯干达区的碧桂园;中国广核集团也以97亿令吉收购一马公司属下的Edra公司的发电厂,以及山东恆源石油化工集团收购我国蜆壳炼油公司51%股权;另外中方也吸纳或参与投资其它各大项目。

借贷国冀有所回报

此外,中国也宣佈將借贷我国550亿令吉供建造从巴生港口到东海岸的高铁工程。中国总理李克强于2015年访马时也宣佈提供500亿人民幣(322亿令吉)购买马国债券,以协助稳定市场。反过来,中国也会將其债券供马来西亚人民认购。

不知为何,有人对贷款一事不表同意,例如民主及经济事务研究中心(IDEAS)首席执行员旺赛夫认为中国一边提供贷款,另一边又负责工程的建造,这只能说是中国借贷不是投资,因为中国既提供资金又要揽下工程,似乎是鱼与熊掌兼得。

事实上,如果翻查一些有能力的国家,它们也会提出同样的要求。譬如,当1995年首相马哈迪在大选胜利后有问檳州首席部长许子根要送什么大礼给檳城,后者提出了第二大桥的概念与计划,马哈迪就十分认真向日方寻求贷款和原料及工程等。后来日方同意贷款,但条件是所有的钢材要向日本购买,不能用其他国家的。这条件经马哈迪一算「成本太高」(钢材价高及利息也不低)也就作罢!

这事反映出借贷国家也希望有所回报。既然大工程还是要让外国企业来承包,为何中国公司在有能力下却不能承包?这样的岔开对贷款者也欠公平?还有竣工后的第8年才开始分20年摊还低息贷款。这条件也够优渥了。如果说中方企业涌进將增加国债是混淆不清的说法,这笔账到底是怎样算的?难道大马为了减少外债也不要建设基本设施吗?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谷歌资助研发 飞天车年底开售
下一篇新闻议案歧视棕油 马或抵制欧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