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蔡志联

Advertisements

有位病人跑了很多诊所都医不好她手麻的问题,被我幸运地医好了。几个月后她得了重感冒,却看了別间诊所没好,才跑来见我。我笑著问她:「都病了一星期了,怎么没一开始就来找我?」。

「医生,我以为只是小感冒,所以就在住家旁的诊所看了。」像这样子的类似的例子可不少,病人选择诊所始终还是以诊所位置为主要的考虑。

一位老医师开了个老掉牙的玩笑,「你们知道开诊所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吗?」「其实很简单,只要符合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地点要好,第二是地点要好,第三个还是地点要好!」

若诊所开立在周围没诊所的位置,尤其24小时营业,就算没什么医术,甚至没什么医德,也可保证收入可观!这听起来很可悲,可是却真正是我们观察到的事实!整个医疗环境並没有良好的机制去保护有很高专业水平,或医德高尚的医师。

不敢隨意调整收费

此外,诊所的收入能不能稳定,很大部份要依靠各大公司,保险等大企业加入的「第三方机构」,而选定的「特约诊所」,都是每一地段选立数间,额满就不再考虑。所以后来的诊所就算再出名,也不会受到青睞。这就造成了新诊所举步维艰,要靠慢慢积累口碑而吸引病人。

再者,一般诊所的医生资询费,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涨价了。究其原因,一来那时药的本钱很低,医生光靠赚取药的差价,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收入;二来大部份的病人来源是前述的「特约诊所」,收费是和其他大小机构公司协调好的,不好调整。而今诊所林立,竞爭益发激烈,在没有默契下,大家更不敢隨意调整收费。

可是,近来马幣幣值下跌,各大药商纷纷喊涨,甚至到每个月都有药商宣佈涨价的情形。再加上最低薪制开跑,员工薪水水涨船高,诊所经营更是雪上加霜。

前一阵子,诊所拉门坏了,来了两个人只是在那边拉一拉,喷一喷润滑剂,就收了100令吉。还有一次,水管漏水,只是先来看一下,就收「出场费」50令吉。可二十多年来,诊所医生看诊,就算资询整个小时,也只收取区区的15到20令吉!

药钱赚少了,员工薪水和水电涨了,所得税局又常来「无理取闹」(因为医生是被重点照顾的人群)。常在外面打理三餐或购物的,都一定会感觉到东西食物不是变贵了,就是变少了,可是看诊费却始终维持现状。再加上医生过剩,未来可以想像將会有越来越多的诊所,竞爭更大。以后诊所的医生要何去何从呢?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重选的悲喜剧
下一篇新闻科技股带动 那指2连涨 亚马逊逼近千美元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