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黎维

Advertisements

「私立学校」,是由私人或民间等非政府部门兴办,並自主管理的学校。世界各国对私立学校並没有统一的称呼。「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s)基本上是美国的用法。在英国,被称为「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s。在澳洲,那是非国立学校,Non-government schools。中国则称为「民办学校」。

官方文件当中,《拉萨教育报告书》和《达立教育报告书》先是採用「独立学校」,之后的教育报告书和教育法令,一律採用「私立学校」,例如《1979年內阁教育报告书》,即《马哈迪报告书》,就有一整章讲「私立学校」,其中,华社称为「华文独中」的学校,被称为「以华文为教学媒介的私立中学」。

因此,就定义而言,不接受公家资助的,称「私立学校」或「独立学校」都可以。教育部原先用「独立学校」,后来是用「私立学校」,翻阅报告书和法令就可以知道,无需所谓的特別『正名』。可是,在关丹中华中学取得批文后,以华文为教学媒介的私立华校,要称「华文独立中学」,才是正统,才是謫系!

爭取申建新独中

2012年7月开始,还演变成了;「私立中学」之名,不只是「庶系」,甚至罪大恶极,甚至有教总「前元老」,套上一个「私立马来中学」,就要把响应林晃升和沈慕羽两老的號召,经25年努力爭取才获得批准的关中置于死地,公然挑战林、沈两老在1986年號召「爭取申建新独中」的真正用意,蔚为奇观。

「独立学校」一词,首先是在《拉萨报告书》和《达立报告书》中出现。报告书对「独立中学」的阐述,其实很不光彩。1958年,新山宽柔中学率先宣佈「独立」,取「爭取国家独立」概念中的「独立」,在拒绝政府津贴的原则下,追求自力更生、经济独立、自主办学。所以,宽柔宣佈独立之后,在招生方面是跟英校爭夺最优秀的华小生,並不是按《达立报告书》定义的那样,专收落第生和超龄生。註册时原校英文名保留,不加上「私立」或「独立」的尾巴,就是宽柔中学!

收落第生和超龄生

宽柔宣佈独立,获得15所华文中学加入行列,另外有一所原本申请改制,当局已经批准,最后是当官的忘了处理,即霹雳班台育青中学,于是,再增加一所,总共17所,组成不曾改制类型的华文独立中学,其中,又以宽柔最有资格当独中的龙头老大。当然,从来只专注于认真办学的宽柔从未有此野心,但是,要借搞华教来称王称霸的人,在华教运动中恐怕从来就没消失过!

1962年,有71所中学,当中有11所教会中学,其他都是华文中学,接受津贴成为国民型中学,其中,有33所华文中学改制后,成立按照《拉萨报告书》规定的「独立中学」:专收落第生和超龄生,复製国民型中学的办学,修国家课程和考政府考试。这类独立中学,很容易辨认,多数都在註册英文校名中加了一条尾巴,或是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或是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

到了1973年,这类中学,还留下来的有20所。虽然中文校名已经统一採用「华文独中」,但是,註册英文校名,却明显保留著Independent或Private的尾巴,跟宽柔模式独中拥有完全不同的特徵。

最后,是砂拉越14所和沙巴9所独中的加盟。东马23所独中,英文校名都没有Independent或Private,並未经过所谓的改制,所以,是属于宽柔模式的独中。(可参考附表)

剥夺私立中学权利

60所独中当中,註册为Independent的跟註册为Private的打成平手,各为8所,註册校名不改的总共有44所,「独立中学」並不是大多数!以只佔13.3%比重,被普遍接受为60所中学的统称,只是一种方便的共识,「独中」並没被赋予什么「正统或謫系的特质」。

所以,以「独中」来打压「私立中学」,以似是而非的借口剥夺后者的权利,显得是过于霸道,野蛮到套上「私立中学」,就要置人家于死地,简直是无理取闹,毫无天理了!林连玉、林晃升、沈慕羽等真华教斗士,从来没有教导过用这种「文革手法」来维护华教和华校的生存权利,不是吗?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鷸蚌相爭 国阵得利
下一篇新闻公开行刑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