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陈锦松

Advertisements

希望联盟的团队架构在千呼万唤声中出炉了。作为一个在政坛最资深的92高龄政坛人物前首相马哈迪,他不可能不扮演「要角」。

政治是一场博弈,反对党不在「主场」,为了胜选,不得不按牌理出牌。前副首相安华无异议仍然是反对阵营属意的首相人选,一旦希望联盟执政,党將会为「营救」安华,寻求国家元首特赦。

在反对党的阵营里,其中三位是前巫统的巨头,包括马哈迪、安华、慕尤丁都曾身居要职,在巫统时官拜首相或副首相,他们对政府体制的运作瞭如指掌,撼动国阵,笼络马来人,他们是一时之选。

以马哈迪的资歷,其成立的土著团结党虽然党龄不及一年,但却在希联被委以重任,担任会长,成为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並不令人意外。

实现两线製契机

执政党为了达到打击希联的目的,必然要丑化马哈迪,特別是指其任內的金融丑闻,使国家蒙受巨额亏损。但安华表態,他將给予负责调查90年代国家银行炒匯亏损案的皇家委员会全面合作,但提醒不要有人利用此事来攻击政敌,尤其攻击马哈迪。

对华人社会而言,在情感上难以「原谅」马哈迪1987年在茅草行动时以內安法令逮捕政治人物、民权分子及华教斗士等,同时还关闭英文报《星报》、中文报《星洲日报》及马来文报《祖国日报》三家媒体,对新闻自由造成巨大伤害。

但最具议论的,当然是马哈迪在1998年把当时的副首相安华打入牢房。让威胁自己权位的安华失去自由,原就是马哈迪打的如意算盘。或许是歷史的偶然,这给马来西亚开了令人玩味的政治「笑话」,当年的「仇敌」今天却成为合作共存的政治「伙伴」。没有马哈迪的「赶尽杀绝」,或许也就没有政治改革的「烈火莫熄」。就如纳吉是马哈迪钦点的接班人,如果不是一马公司的「腐败」与「滥权」问题不断延烧,马哈迪又怎么会「有理由」要推翻他当年属意的纳吉?

政治讲的是实力,也必须面对现实,今天的三位前首相与副首相能走在一起来对抗巫统这个盘踞多年的执政党,也算是开创马来西亚政治史的先河,更是实现政治两线制的绝佳契机。

在马来西亚,隨著马来人人口不断增长达到佔全国的近68%,其在选举上的人口优势已经形成,加上执政党凸显分化的族群意识,这个国家要走向跨族群,在政治上是艰难的,也充满不確定性。

走不出敦马阴影

为了有效攻破希联,执政党唯有製造混淆,让马来选民认定华人主导希联,以製造这是马来人与华人政治势力的对决。首相纳吉会提出希联领导层3大要职(实权领袖、会长及主席)由马来领袖担任,没有行动党人选,只是政治游戏,目的就是要反证行动党拥有绝对权力,要马来人「警惕」。巫统妇女组主席莎丽扎也指,这是「哄骗政治」,是行动党的阴谋,行动党才是希联的真正主导者。

当执政党成功形塑行动党主导希联的假象,再把林吉祥推为「操盘手」,就能製造希联代表华人,巫统是代表马来人,以达到种族分化与对立的目的。马来人越恐惧华人主导这个国家,执政党方能把马来人的力量凝聚,以打垮希联。

华人群体是矛盾的,他们的恐惧不是种族性的,但他们走不出马哈迪留下的政治与道德的阴影,甚至认为反对党与马哈迪的结合是政治道德破產。

马来人海啸是否已经形成,执政党与反对党都存在不同的解读。政治最终必然要回到人民的真正感受,普罗百姓关注的是生活品质、国民所得、以及幸福指数。政府的派钱只是让人民感受「短暂」的快感。

上两届308及505大选,华人掀起的海啸,改变了大马的政治版图。华人过去对马华的支持,给国阵取得丰硕的战果。但国阵掌控国会2/3议席时,华人社会何曾受益?华教的问题一箩筐,面对节节败退的窘境,不是政府的偏差造成的吗?

华巫选票同等重要

经过两届反对势力的崛起,特別是反对党的大选总得票数超过执政党约3%,也就预示了两线制的雏形已然成型。但改朝换代的激情隨著时间的流逝,有人眼看改变无望,有人对反对党失望,但摆在眼前的国家格局,我们是默认、逃避、流放,还是变得无动于衷?

隨著民联的分裂,预计伊党將在大选单独出战,三角战的局面如果马来人的选票出现分散,华人的选票將可能继续形成「造王者」。来届大选改变的力量是来自马来人还是华人的选票?如果政治的改变已经形成,马来人的醒觉,同样不能独缺华人。

歷史一再证明,政党权力没有更替,这个国家就很难起著大的变革与翻转。政党轮替是政治廉洁与互相制衡的「必要手段」,这个浅显的道理,还有人对此不解其意。「改朝换代」之难、之艰巨就可想而知了。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凡事留一线 日后好相见
下一篇新闻获利能力改善 大眾银行次季净利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