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郑庭河

Advertisements

不知从何开始,华社坊间部分论者总爱把各种课题「族群化」,即论著论著,就自动导入「某族vs某族」的模式。如早前闹哄哄的「355法令修正案」事,以及最近的「穆斯林友善洗衣店」事,有论者简直不假思索就把其导入「马来人vs华人」的套路来评论一番。

虽说有关论者的动机或非不善(乃至一向高扬「和平主义」),而且事实上很多穆斯林是马来人、很多非穆斯林是华人,惟如此不多做区分、保留、限制、检討,轻率而笼统地把课题转移或牵扯到族群关係,尤其族群对立的视野和轨道上来大做文章,有时候恐怕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把问题更复杂化,乃至尖锐化。

把课题族群化,一路来是各族基组织——尤其族基政党的老把戏,因不如此,就难以突显及合理化其本身的存在意义和角色。比如上述的宗教化课题,原本可从全体公民(不论教徒或非教徒)的集体利益出发来正视、解读和应对之,但偏偏就有某些政党、政客和其御用文胆刻意把课题玩转、炒作为「华社的危机」。更令人遗憾的是如此论调也被一些非政党背景的论者,甚至媒体纷纷拿来「循环」。

造成各族分裂

诚如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某些课题被各界有心或无心地族群化之后,极有可能就会真的「转型」成族群课题。显然,从最近某些国家领袖,乃至官僚在评论和处理宗教化课题时,总爱直接把马来人归纳为「支持者」,而华人则为「反对者」的跡象来看,这个预言似乎越来越「真实」了。即便其终究还是属于「偽族群课题」,惟当其一旦被各界,尤其掌权者当作族群课题来思考和处理时,所能造成的族群对立和撕裂,肯定不会轻微。

坦白说,因社会成员——尤其于政治地位和权益上——的长久失衡,部分民眾或有习惯性地从族群角度来解读及看待事情的偏向,这甚至是多少可以体谅、包容的。惟对于理应更懂得分辨事相和严谨论事的评论者及媒体来说,若某课题于渊源、本质上诚非族群课题,却大意或蓄意把其族群化,那就实在令人失望兼心寒了。心寒乃或確有人为了扶持族基政党和政客而汲汲于把课题族群化。如此为了狭隘政治利益而不惜典当社会前程的做法,实在卑鄙!

诚希望评论界、媒体,乃至广大民眾不要再被有心人士的「某族vs某族」之把戏所耍,毫无主见跟著瞎起哄。若再如此纠缠拉扯下去,本国迟早会被这些借族群分化和对立之「浑水」来自肥者搞垮。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希盟难掀改朝换代浪潮
下一篇新闻独中语言政策与统考——当前独中教育问题与革新倡议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