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相传的衣钵,往往抵不过时代的转变,终因无人接手而没落收场。然而,李家的衣钵纵然一次次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却因骨子里的中医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Advertisements

「我和父亲的关係不好。」中医李志强黯然道出与父亲的关係。「他在我的生活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就连我到香港学医的费用都是我自己打工存下的。」虽然时隔多年,依旧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介怀。「人家是毕业后就去深造,而我,却是隔了4年才去。」

从小,他就认定自己往后要走的路,但因为父亲无暇照顾他们,他唯有靠自己打拼,才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纵然他无法理解父亲对爱的不忠,但他究竟是看著父亲背影成长的孩子,潜意识中还是走上了与父亲相同的中医之路。

39岁才转行从医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父亲还在他人的药店中看诊,而当时的情况也不允许他另起炉灶,唯有到叔叔的承包商公司帮忙。李志强万万没想到,这一帮,就帮了 將近20年,直到39岁,他才回到中医界。「当时父亲有劝我回来做中医。」兜兜转转,他还是回到了中医的行业。虽说父亲与他的关係欠佳,但父亲的话对他还 是有一定的影响。「他说学了(学医)就不要浪费。」父亲的话,加上自己的本意就是当个中医,李志强便决定由承包业转到中医界。

转行是个痛苦的经歷,是蜕变,也是重生。由於39岁才转行,李志强面临的不仅是適应新行业的摸索期,更有经济上的危机。「刚开始转行的时候,別人不 认识你,不敢来看病。」好不容易回到自己的专业,却因自己是这行的「新生」,一切都需从头开始。跌跌撞撞走到今日,回首当年,他感慨,「一切都不容易。」

天祖伊始的「医」钵

「从我曾祖父的祖父那一代开始,就已经从医了。」李志强的天祖父是中国农民,当时遇上到处旅游做表演维生的游牧民族,因此学会了一点医术。「那些游 牧民族会一些武功,一般做一些武术表演,因此隨行的队伍里总是个懂得医术、跌打的医生。」他笑说,天祖当时还不是正式的医师,只能称得上是土医而已。

天祖的医术传到祖父这一辈,已经所剩无几了。「天祖对跌打方面的医术较为擅长,而祖父当时搬迁到广东,结合了广东当地的医术,学的医术与现代的医术 差不多。」二战时期,祖父带著父亲逃到北婆罗洲(现称沙巴州),从此落地生根。家里几代从医,来到李志强的手上,已经是第六代。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这个 衣钵也曾面临中断的危机。

欣慰后继有人

「其实我本来没打算选择这一行。」李志强的儿子李麒祥笑道。虽然在中医世家中成长,但李麒祥对中医的兴趣并不大。高中毕业后,李麒祥摸索了许久,也 找不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因此决定听取父亲的劝告,尝试唸中医系。果然,中医世家的孩子还是与中医这个行业脱不了关係,「我越唸,发现自己越喜欢这一 科。」

面对儿子刚开始的不愿意,到最终的爱上中医,李志强说:「我并没有强制他继承衣钵,只要他快乐就好。」身为父亲,他希望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往后要走的路,但身为继承者,他不免也希望衣钵得以相传。不难发现,他的言语中其实透露著对孩子愿意继承的雀跃。

从祖父、父亲,到自己都是中医,现在就连自己的儿女都选择中医系,李志强笑说,「这样的传承不容易,传一代、两代、甚至是三代都还算容易,但要传超过三代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看到家业一代代地传下去,他不仅感到骄傲,更多的是感动。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首长急救人联党
下一篇新闻中医走向国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