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捕蟹笼耆老许八郎手艺精湛,「补过比买新的还好用」,展现在地职人精神。曾佳俊摄

「捕蟹笼的好坏决定出海的成败!」昔日台湾北海岸砂石大亨许八郎,因一次投资失利导致负债曾高达1.8亿元(约2千4百万令吉),家产一夕赔光,走过人生挫折转角,现在的他靠着双手缝补蟹笼技艺闯出名号,不但帮船主儿子提高补蟹效率又节省成本,「一个好过别人四个」!媳妇也在渔港卖起海鲜还开餐厅,一家人随着万里蟹品牌兴起风云再起,堪称在地传奇人物。

Advertisements

台湾新北市石门老梅社区一处不起眼的小凉亭,许八郎(86岁)拿着镊子坐在椅子上,聚精会神缝补着从儿子许财添船上拿下的残破蟹笼,一针一线熟练地穿梭来去缝补着,难以相信这样精湛手法,出自一名八旬老人的眼力。

「我补的比买新的更好!」许八郎自信地说,「补蟹笼最重要的就是三个门」,而且做的过程要一步一脚印,光一个「门」做起来要10至20分钟,网子弹性松紧要适中,这可是蟹笼置饵后放入海中,螃蟹要进入的门户,如果弹性太差,螃蟹就能「自家门一样」自由进出,等于白抓了。

捕蟹笼的好坏决定出海的成功与否。

谈起手艺,许八郎骄傲说道,他补的网子弹性极佳,螃蟹只进不出,相对于一般船家蟹笼交给外籍劳工随便缝补,或是直接丢掉买新的,都远输给他这缝补过的蟹笼,他补过的一个可以用上半年到一年,儿子的船一年平均用只要1000个,别人的船大概要用4000到5000个,可说是「一个抵四个!」。

许八郎厉害的不只是缝补蟹笼网子,包括组成笼子的铁条断裂或变形,他都可以利用工具如焊枪或自制压力束带,将其回复原状,这些土法炼钢技术,有些是他自己发明的「独门技术」,突破刻板老人守旧思维,他更符合年轻创客精神,照亮自己三代渔人的未来。

经一问才知,其实许八郎并非从年轻就开始补蟹笼,而是中途才出家,他在56岁之前,其实有个响当当「许董」名号,早期从事兼营卖茶、砂石业的他,在北海岸一带经营有声有色,加上上一代留下的田产,令他交友广阔且富甲一方,后因一次家人投资失利,欠下庞大债务约2千多万令吉,他忍痛将田地、房产与全部家当都赔上还不够,至今仍欠负部分债务。

许八郎回忆起这段「过去」,他低调挥手示意不愿意多说,只用一句台湾俚语:「田螺无淌尽肉吐」(意即凡事要留后路)带过,否则会连家都没地方住,他更感叹自己人到中年穷途潦倒,又要养家,日子不知道怎么过,曾想一脚往百米深的海底跳,结束自己人生,最后想想天无绝人之路,咬牙从头再开始,靠着当初投资仅存的一艘渔船与捕蟹笼,经过十多年来的奋斗,竟意外成为他与全家人翻身的支柱,故事也被新北市政府拍成万里蟹的纪录片,今年八月公开播出。

身为捕蟹船主、许八郎儿子许财添爆料说,爸爸不学开船,但甲板上的工作全都会,很刻苦耐劳,因从小受日本教育影响,比较大男人主义,以前难以沟通,「说什么就是什么,否则就翻脸!」经过事业成功又失败的挫折后,个性必较不会那么硬。

许八郎儿子许财添爆料,爸爸经过事业成功又失败的反覆挫折后,个性必较不会那么硬了。

在富基渔港经营生鲜及餐厅料理的媳妇邱慧琪也笑说,公公以前蛮「霸道」的,但刚投资失败的几年,每天都闷闷的,他们都陪着一起下来经营蟹船,他心情才慢慢调适过来,否则以前叫他来补(蟹)笼子怎么可能!

新北市农业局渔业处指出,今年推出的万里蟹纪录片「一看上影万里蟹」,其中《补蟹笼篇》主角许八郎,一家老小贯穿老中青三代,属于默默打拼努力的渔业世家,从爸爸人生起源、儿子许财添传承、到孙子拿渔船当玩具,是相当符合万里蟹品牌起源建立到永续的内涵。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比利时4奏风笛 苏国45年最惨败仗
下一篇新闻云南发生5.9级地震 众人冲到户外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