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吴诗兴硕士与来宾分享其新书心得。

(本报诗巫26日讯)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吴诗兴硕士指出,《传承与延续:福德正神的传说与信仰研究》这本书即是透过历史学、文献学及人类学的综合方法,针对不同地区的古庙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唯有从华人民系社群、宗教场所及江河流域地区实地考察,方能对大马华人宗教的传承及延续,寻找区域比较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便对不同地区的华人宗教文化进行客观研究的诠释。

Advertisements

他是于昨晚受邀出席诗巫永安亭大伯公庙新春年宴暨新书推展礼上分享心得时,如此说道。

这些年,其进行“区域研究”的概念,在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上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华人社会与区域宗教史的研究,更是一门显学。他感谢诗巫永安亭大伯公庙赞助出版这本研究论文《传承与延续》兼举办新书推展礼。

他表示,在集合多元种族、宗教和文化发展的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与民俗信仰的研究,备受东西方学术界的重视。早期西方研究者在考察汉人宗教文化时,会将其定义为“中国宗教”或“民间信仰”。但随着研究者的视角从中国原乡扩大至东南亚海外移民社会,华人移民时期创建的百年神庙、祠堂、义山、传统祭祖仪式及节日庆典的民俗考察,皆可视为“华人宗教”的研究。

大伯公成最广泛神明

在新、马华人宗教中,大伯公、妈祖、观音信仰是华人社会重要的神明,其中大伯公或福德正神信仰,可说是祭祀范围最广泛的神明。从北马槟城到南马柔佛及邻国新加坡,再跨越至东马沙巴、砂拉越及印尼加里曼丹,几乎在各大城镇的百年古庙,皆可看到福德祠或大伯公庙的踪迹。

“福德正神在南洋社会的祭祀现象,不只是单一民系的信仰,而是闽、粤移民社会共同尊崇的神明信仰,南洋华人社会对于福德祠或大伯公庙的设立,都与华人移民开拓地方聚落的历史有密切的联系。”

从华人神庙沿着河水建立的地域环境观察,福德祠大伯公庙的地理位置,实际与移民聚落及地域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江河流域地区对开垦初期的商业贸易、农业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水源提供作用。

他说,水路交通的便利促使华人垦民依靠河流建立地方聚落,当移民人数更多的聚集在江河流域后,才逐步扩大聚落的生存空间形成更大的城镇规模,故此福德祠或大伯公庙的地理空间可说是早期移民聚落的中心地标,并且同时集合华人公司、神庙、会馆为一体,甚至成为早期华人甲必丹或社群领袖处理华社事务的行政官署,所有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皆由此展开地方聚落的生活。

多了解福德正神

“早期南洋华人祭祀的大伯公神明,可说是融入了福德正神与天地会洪门会党内部的神道信仰。因早期海外移民在无中国帝王朝廷的保护下,华人会党领袖则成为南洋华社的实际守护者。”

其强调,西方学者巴素博士曾指出,“大伯公”是华人先驱的人格神崇拜,但这个说法并不正确。根据他多年的田野观察,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大伯公”与南洋华人移民开垦初期的“开山地主”之神灵祭祀观有密切关系,充分彰显闽、粤原乡信仰迁移至南洋后的变迁性及自主性发展。

其中,“开山地主”生前具有牺牲奉献之精神是世俗功烈德行的道德实践,即是华人宗教自古以来成为功烈神明的具体表现,唯有具备儒家经典《礼记》关于“有功于民则祀之”的成神观,方能因其生前所彰显的功德善行,影响地方民众的感恩报德,遂而透过信仰力量推崇奉祀为镇守地方疆界之神。

他说,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社神祭祀的“报德”观念,其实与现今华人社会对于“福德正神”奉祀的“春祈秋报”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宗教文化思维,而南洋华人社会对于“大伯公”崇祀的神秘性特色,其神明信仰本质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之实践亦是不该被后世所遗忘的!

最后,他希望这本新书能让大家对福德正神与大伯公,甚至拿督公信仰有更多的了解。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孙春富:内容高素质 大伯公庙3新书值珍藏
下一篇新闻雨季气候转变大 诊所求诊人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