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笃三十一日讯)来自拿笃浸信教会的牧师玛丽亚与两名志工老师蒙莉娜及蒙娜丽莎,在得到拿笃联合教会的共同资助下,不畏歧视,投入为「巴劳乌」儿童,提供教育与辅导工作。

Advertisements

拿笃联合教会的两名志工老师与牧师是于去年9月开始,下乡到拿笃市水屋区的巴夭族「巴劳乌」难民的部落村开班教课。目前两班上课的学生保持约有50名儿童。

玛丽亚牧师在受访时表示,好动难驯与缺乏专注力都是巴劳乌儿童的通病,要他们乖乖坐在课室好好听课,可费尽老师不少耐心及爱心,因此每班上课的时段定限于2小时。

这一年来,志工老师在一间像“左缝右补”搭建起来的简陋校舍上课,她们除了没有考量本身的安全,也被迫忍受在没厕所、没有电源,拥挤闷热的临时课室,竭尽所能,希望教好这些“野孩子”。

据志工老师透露,有关课程内容主要是简单的读、写、算、歌唱、绘画,并也教导一些基本的礼义及卫生态度。

这些遗失国籍的「巴劳乌」船民像一群在没有未来的「边缘人」,所以他们的特性也常四处漂泊,无法固定来上课,一些会到教会课室报名上课的小船民,也常是来来去去,像「游学」般。

其实不难想像在这个特殊的课堂,除了热闹得像马戏团般之外,很多小船民也因缺乏基本卫生观念及礼仪,一些甚至赤身裸膊,衣不蔽体就来上课。

玛丽亚牧师表示,当初她与志工老师就带着战战竞竞的心情,踏足这一个连本地人都不敢靠近的难民部落范围,目的是设法架起一座能够跨鸿沟的桥梁。

不过,她发现大多数难民者都是属于真正单纯无邪的一群。她坚信教育为本,只有教育才能带来一线曙光,才能让这些无国籍儿童懂得是非黑白、不再沿街讨乞或遭人所控制利用。

经过一年来的相处与接触,玛丽亚牧师与志工老师及教会人土的真诚关爱,受到了这个部落族人的欢迎,不少孩童也开始懂得了基本的待人礼貌。

当走出了这个部落村,玛丽亚牧师悄悄问记者:“这里的小船民,可曾有伸手向你乞讨?”记者才恍然发现他们很不一样,这果然是志工老师循循善诱,苦心教导的一番成绩。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怕输」连续三届成新国人 最普遍受认同社会特徵
下一篇新闻只要大家按照法律 阿邦佐:索回主权不会变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