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严重被低估,普罗大众都会以文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社会科学因为在就业市场上没有很明确的职业类别而将这类学科视为无用、没有实质价值的学科,以至于整个社会倾向理工科和商科等被认为能够赚大钱,“钱”途光明的学科。

Advertisements

事实上在这个多元族群、社会阶级分明和历史文化背景多元复杂的土地上,社会科学人才的缺乏,在每当国内外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最近的盆舞节风波、印尼冻结到马来西亚的劳工事件,到苏禄苏丹和沙巴领土风波等),社会及网络上的各种舆论都只局限在狭隘的种族、经济(薪资)和政治口水的讨论,不只是没有完整的脉络,更没有前后呼应的逻辑,有的只是各自的情感和种族偏见的抒发,没有办法启迪民智,反而是加深彼此的偏见和隔阂。

对于风云丕变的国际局势,国内中文媒体几乎都是从中国、香港或是台湾等地转载各种评论和分析,这类分析角度并不从马来西亚的脉络出发,很多时候并不适合直接转载。

只是无奈国内社会科学专业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华人社群),唯有向外寻找各种资源,如此的结果就是造成马来西亚华社在各种国际大事上的分析讨论缺席,群众高度依赖国外相关专家学者的评论,这种不从马来西亚脉络出发的思考模式更直接影响民间观看分析国际局势的思维逻辑,造成今天“牧羊犬”、“中华胶”二元对立,就是鲜少有属于马来西亚的本土观点的困境。

在这个文化交流日益频密、大国博弈白热化的今天,不能够再低估(甚至是忽视)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各种国际重大课题上,仰赖中、港、台分析评论的大家在绝大部分时候无法从马来西亚的脉络思考,比如南中国海九段线课题,很多人都只能从中国脉络了解问题,以至于出现各种莫名其妙支持中国九段线的卖国言论。

本土视角

因此,如今我们急需要一套属于本土马来西亚观看世界的方法,从本土的角度去理解各种事件,甚至回应各种国内外大小事,才能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大时代中找到一个属于马来西亚(或是马来西亚华社)的立场和方向。

期许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内的各级学校能够重视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让下一代在追寻各个有“钱”途的学科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人文科学视野。前者是专业技术和知识的积累,后者是思维和眼光的栽培,唯有将两方面结合,才能够打破被外国论述架空的困境,而本土化知识体系才能够被实践,我们才能从本土出发,走向国际,回馈马来西亚,让这个国家走向更好的发展。

评论: 黄瑞泰(独中老师、隆雪华堂文教委员)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黄金祥:“坏人”死了,我们可以欢呼吗?
下一篇新闻郑名烈:理性消费对抗涨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