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首相马哈迪于7月28日应邀在重塑马来政治叙事圆桌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说,马来人若要进步就不能把本身的问题怪罪他人,包括要求消灭华文学校。他说,如果多源流的学校被关闭了,马来人的水平依然停滞不前,那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改善国民学校的教学制度才是优先的事项。

Advertisements

马哈迪这一席话包含了三层意义:其一是不反对其他语文学校的存在。这是马哈迪比较公开和明确地不反对其他语文学校的存在。但他的宏愿学校建议,让不同源流学校在同一个校园上课,也得不到回应。

按照马哈迪的说法,他一向以来主张各民族的学生在一个校园内上课和生活,这样才能让各族学生一起成长。

退一步来说,马哈迪认为,即是三种学校(华校、泰米尔校及马来学校)共同在一个校园,也未必得到其他种族的认同。例如他在2018年第二度拜相后,依然主张宏愿学校是最好的安排,但同样受到董教总的反对。

其二是,回应了一场官司的判决。

在2019年时,半岛马来学生联盟和大马伊斯兰教育发展理事会入禀法庭,要求宣判华小和泰米尔小学违反联邦宪法第152(1)条文。
吉隆坡法官在2021年12月9日下判词时说,起诉方不应再提出上诉,因为华泰小有法定地位。

董教总也针对判决发表文告形容为标杆性的判决,也是华教的胜利。

接著在2022年5月29日,吉兰丹哥打峇鲁高庭也裁定华小和泰小是符合宪法的,因而判决大马穆斯林教师联盟(i-Guru)等组织败诉。董教总希望此案了结后,争议告一段落。

英校改制

对此,马哈迪再度澄清他支持宏愿学校并没有指示关闭华小;反之,他认为三种学校可共用同一个校园,但有家长批评这类学校流于表面而没有促成团结的目的,几乎所有的马来学生都只跟马来朋友互动。

在1970年代英校改制前,原本英校有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等入学,但当改成国民学校后,华人就开始从英校转入华校。就我们所知,马哈迪于1974年被委为教育部长后,他是在1975年将英校改成国民学校,引致大批华人家长改将子女送进华校。本来有一半华人在华校就读,有一半在英校就读,但在改制后,华人家长竟然有高达95%将子女送进华校,理由是在华小,子女可受三语教育。

其三,根据马哈迪的说法,我们倒是觉得他所指的教育的失调与前财长达因所说的教育失败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因在7月11日接受访问时说,马来西亚教育的失败也造成很多问题。其中在80年代引进宗教课程,也在这方面花费很多钱。他认为教育的问题也造成贪污泛滥,而且政府为了选票也聘用很多公务员,现在有160万,若再加上他们的家人,人数可高达500万人,是一股不可忽视力量。

再者,必须录取更多的公务员,以缓和失业问题,教育的失败也使到财政状况欠佳,根据官方说法,到了2030年,马来西亚光是还债一年就达到2000亿令吉之巨。

由此可见,马来西亚教育体系出了大问题。我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教育政策脱离现实。在我国有300多万小学生,有8000馀间小学,又有200多万中学生,也有近两千间各类中学。接著又有100万人在大学/大专院校念书。这100万大专生在毕业后(或3年或4年),他们也不容易找到喜欢的工作。如果说每年有超过20万人进入社会谋生,我们可有这么多空缺吗?

改革赶不上时代需求

一项调查显示,马来西亚虽然在高科技生产方面有所进步,但缺乏工程及电脑专才,因有超过60至70%的学生念文商科,而少涉及理科。因此近年来,政府鼓励学生选读理科,以成为工程人才。因为马来西亚要成为“东方硅谷”,却大缺人才,除非快步追上,不然将会落在后头。

很可惜的,马来西亚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不能赶上时代的需求,我们培养那么多的人才却又派不上用场,以致得再拿另一个学位或再职培训以找工作,前后耗时5至6年,不再只是3年。

还有在教育上的改变,如取消小学及中学的公共考试,是否有助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在这方面,我们可看到的是参加奥林匹克的数学与科学比赛,为什么马来西亚总是殿后?我们的3千馀万人口其中有60%仍需就业的,就不知道为何明知需要大批理科人才却造不出来。单看政府的2013-2025的教育大蓝图近年为何沉静下来就说明制度有问题,有必要再行检讨。

值得一提的是,因新冠肺炎两年的冲击和持续不断蔓延,又已造成教育上的多少损失?我们有计算过吗?真不知道政府在教育上如何大刀阔斧,用新制度迎接新的时代?

评论: 谢诗坚(时事评论人)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林华国:每个人都想当网红时
下一篇新闻中国:美式民主如爬满虱子的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