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柔佛某华文小学在脸书发了一个帖文,是赞赏学生们在阅读报告上所取得成绩,即以阅读书本为量,分出胜负。阅读报告写的自然是读书心得,而比赛日期是属于三个月份,这个比赛本就是鼓励孩子们多阅读精进知识,是值得鼓励的事,然而帖文一出就备受网民抨击,校方逼不得已删贴。

Advertisements

那问题是出在哪里呢? 原来在比赛的得奖记录中,小学生的读书书量是超越一般人的认知想像,有一名排在十大排行榜榜首的六年级学生,在三个月内竟然阅读量高达2107本书,其他年级得奖名单个个都是在三个月内读超过400-500本书,而一年级的孩子更被记录在三个月内读了214本书。

我们是无从得知校方是如何计算这些读书的数量,是单单从学生的简单阅读报告中得知,还是这些记录中是包括故事书或视频等,孩子能吸取这样多的知识量固然是好事,但囫囵吞枣的读书方式,加上还要做阅读报告去“比赛”,校方还刊登在脸书以作为鼓励,这操作对笔者来说就不怎么认同。

笔者也有孩子就读华小,每每教育部也有规定要求孩子写下阅读报告,每每一需要写阅读报告,孩子都“要死要活”。对孩子来说撰写阅读报告不过是交差行事,而且在低年级学生而要,很多的阅读报告或者不是学生在写,而是父母在“输入”,笔者常常在质疑,这些报告的意义何在。

我们当然鼓励孩子读书,无论是漫画,故事书甚至是儿童小说都好,书读得多是好事,但孩子的时间精力精神有限,别说小学生能在三个月读上百本的书籍,大人都做不到。在如今孩子补习陪读才艺班轰炸下,孩子能在一个星期完完整整读明白一本书是属不易了,更何况三个月内读了两三百本,还被校方贴上布告栏作为奖励,正常反思探讨,孩子真的有读完上百本书吗?能读进去吗?看得明白吗?

当其他学生看到了同龄朋友的读书量,会不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此外,精读和泛读的两种读法并不一样,如果学生的阅读长期被训练成流水式阅读,让书仅从思绪中飘过,不用在意是否记住,不要反思书中的含义,那读书的意义在哪里?仅是为了作出一个报告吗?

读书当然不是为了能100%可以复制原文的意义,可能读了一本书仅在于邂逅1%的收获,在鼓励孩子多读书时,切记囫囵吞枣的读书法并不存在任何意义,读书意义不在于多,而在于从中获益,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我们每个人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读的书要读懂,而不是为了达到“多”的目的,而不停“塞”孩子书看。

读书是为了累积知识底蕴,而不是阅读报告的积累,读书不为了目的,“学到”多少才是真正的目标。

评论: 林艾萱(毕业于博特拉大学大众传播系,拥有18年媒体经验,曾任职多家报馆记者及乐活志主编,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及专栏作者。)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汶莱140人冠病痊愈
下一篇新闻成龙配对小38岁女星惹议 网友痛批「根本爷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