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经常注意自己生活中小小的想法和感受,你就有了了解大道理所需的基础。本文就用这个角度谈一个教育观念。

Advertisements

洗衣的时候,使用指南说一桶的衣服配放一勺的洗衣粉。有的人用配备的小勺子遵守指示做了,但很快就感觉还是再添加少许好。添加了少许过后,担心衣服会洗得不够乾净,结果又再添加少许。泡咖啡加糖、使用头发定型喷雾,有的人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我小时看过父亲服药的方式,医生说一次吃一粒药丸,他说一粒怎么有效,结果一次服用两粒、三粒,这样就整个下午昏昏沉沉,无法工作了。

为什么会感觉洗衣粉的用量不够?真正的“感觉起源”可以很深沉复杂,但表面原因就是你觉得衣服会洗得不乾净,不再添加少许用量的话,心里会感觉不舒服。

这情况和教育孩子很像。孩子在学校假期时去露营,你一直都认同露营是孩子在户外学习许多知识和技能的好途径。但露营回来后,却又认为孩子课业还没温习、 钢琴还没练习,因此就要孩子即刻赶在开学前追补回来。孩子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去补习或上才艺班,情况也是如此。父母经常感觉孩子的学习还不够,结果就添加一堂课后又再添加一项活动。

孩子的学习要整体地看,不能像账目那样一项一项算,去一趟露营,整体而言已是很美好的学习,已很足够。但如果露营算一项、学校课业算一项、才艺班算一项、品行训练算一项,各项之间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像是毫无关联,当然感觉就是不够了。

从单一项目的角度看,“感觉不够”的想法和心态同样作祟。比如孩子能从一数到十了,父母看了很高兴。但如果能数到二十、三十,孩子的能力不就更明显了吗?

孩子今天已经做了一页的数学题。这一页的都似乎有点简单,做另一页更难一点的,不是更稳当吗?

听我这么说,有的人开始混淆。学习难道不是理应要多做练习和往更高的目标冲吗?的确如此,但教育往往是这么一回事,观念、心态没把握好,效果就会走样,就如你说追求学问难道不好吗?结果可以是令人摇头叹息的,如果你是以追求虚名的心态追求学问的话。以人有我有的心态去追求博士学位的人和因热爱学问念博士的人,当然是有区别的。教育和市场需求有关的确没错,但办教育内心只想市场需求,这是我国教育被扭曲和难以突破的重要隐蔽原因。同样的道理,以“感觉不够”的心态做练习和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也会令教育效果走味。

“感觉不够”的背后原因在于“看不见想看到的效果”。当你从洗衣机取出衣服,看不见你要看见的乾净(并非事实上并不乾净),下一回你就会再添加洗衣粉用量。当你看不见你想看见的孩子所受教育的效果(并非事实上没有效果),你就会再用力推他们一把。

其实,与其说“看不见”,其实是不懂得看,就是效果呈现在你面前了,但你看见却不懂得它有多大的价值,才会有效果不够明显的不满足感。比如,如果一名初学百分比的小学生到书局购书时能自行计算书价打折后需付多少钱,你还需要担心他的数学能力吗?你还怕他的学习死板吗?你要是懂得欣赏孩子的这个表现,既然没有担心,即便让他做练习,也不是因为他不够好,而是在让他继续学习。但是如果你欣赏不了,把这个举动当普通、不起眼的表现,看见了内心却并不惊讶和赞叹,那么你可能就会觉得学校老师教的还不够,需找补习老师,学校的练习还不够,需多买几本习题本等等,结果反倒把孩子推得喘不过气,脑袋没了空闲去自行变通,心灵没了韧性去灵活运用。两种情景,天差地别,而后者在我国算是一般现象。

许多人说教育难懂,本文提醒的是其实大家都有看懂教育的基础,只是看得多清晰、看得多远、看得多全面,就要看思考的功力了。

评论: 杜新宝(物理学博士。现任职于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林艾萱:放下身段是成年人的体面
下一篇新闻跳完芦苇舞才过关 南非新王选妃上万处女争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