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達城區全景。

拉让江上游一个沿江小镇,因为地名与一个政党的缩写相同,让坡民感到困扰,也曾一度想要易名,却最终无法如愿。

Advertisements

南溪达的马来文写法是 Nanga Dap,因为Dap是民主行动党(DAP)的英文缩写,当地坡民因为地方发展缓慢,都是看著邻近地区已经领先,就归咎于地名的因素。

当地居民普遍都相信,南溪达这个地方名,是源自当地的一条母亲河,即是达河(Sungai Dap),与政党扯不上一点关係。然而坡民现在竟然有一种切身的感受,即是地方的发展隐隐约约受此“名称”拖累。

其实,地方名称的由来,是历史既有的事实,何必受到外来因素要让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易名。

假如确实受到外在因素困扰,而致地方发展受阻,而且全体坡众都有强烈的易名渴望,易名也不是没有前例。就以近代砂拉越史来看,就起码有2个地方已经易名,即是成邦江改为斯里阿曼,民那丹改为民丹莪。

然而,就算真的易了名,就会带来希望吗,从历史角度来看,失去了其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年长一辈的记忆,还有其曾经的辉煌。

南溪達店屋一影。
南溪达

南溪达是位于加拿逸与牛麻之间一座小乡镇,战前即已创建,与牛麻规模相近,惟与牛麻不同的是,目前仍无正式公路贯通该镇,故位置显得较为孤立。

这个陆路不能通的拉让江偏僻乡区.距离诗巫上游对岸,约有80公里.由诗巫驱车直上实达包、顺溪尼本路,来到南甲达大(Nanga Tatap),转入南甲巴圭(Nanga Bawah),就会届临拉让江岸边.再乘长舟跨河,对岸就是南溪达。

现有2排陈年老店屋,还保留著典型的乡野小镇的风貌。

坡民向蔡雄基(右)解釋地方名的由來。

砂华文协执行主任蔡增聪的观察,南溪达店屋的形式空间,盐木是主要的建材,阁楼可以作为卧房,但更多是用来储放土产货品。

他表示,二战前砂拉越小乡镇多属此一类型。

根据坡民,也是南溪达《南华学校》董事财政刘家英收集的建展蓝图,南溪达原本会建5排的店屋,即是从右边算起,第一排会建8间店,其馀4排都各建5间店面。但是最后是右第一排的8 间没有建成,现在的位置,是建了关帝公庙。

第二及第三排各5间店面就建成了。

根据观察,南溪达现有2排店屋共10间店面,这些陈旧的店屋,虽然没有清楚的史料记录,但是根据推测,是建于二战前介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之间。

在其左侧还有后建的2间木板店屋。所以整个小镇目前共有12间店屋,但是只有3间尚有开门营业,即是1间咖啡店及2间杂货店。分别是刘榕记、和发、德利号。都是由福州人在经营。

这10间店屋,有一半是属于当地土著所拥有,也曾经租给华裔营业,但现在都已经歇业。5间属于华人的店屋,分别是福新兴(店主刘坤贵)、顺利(刘大业)、德利(吴德清)、和发(罗仁贵)、刘榕记(刘家英)。

店屋仍然保留著老店风格,即是五脚基的走廊设有坐椅,还有三五成群的坡民在话家长。

坡民向蔡雄基(右)解釋地方名的由來。
华裔逾百人

南溪达现有华裔人口,据当地华人社区领袖甲必丹刘凯罗称,大约在150人之间,有25户家庭。

她说,华裔人口当中,以福州人居多,刘姓是大姓,也有广东人和闽南人,大部份都是务农为生。

刘凯罗是土生土长的南溪达居民,于2016年出任当地华人甲必丹。

南溪达现任华人本固鲁是林良兴。首任华人甲必丹是广东籍的梁兰波,第二任是刘莪新,后来升任本固鲁,第三任是罗少沂,第四任是林良如。

小镇当年主要是经营土产,包括树胶、胡椒、树只,等传统土产,但现在已经很少了。因为随著交通的发达生意已经难做了。

在行情最好的80年代,南溪达可以说是一个贸易中转站,许多邻近地区的商人或是农民,都会在这裡贸易,商家也会提供一些的设施,让交通不便远道而来的乡民住宿,以便次日展开行程。

南溪达地区有10座的长屋,居民约3000人,还有一所华文小学《南华学校》、南溪达国小及中学。

《南华学校》于1953年建成,今年有59名学生及12名教职员。是先贤办学教育精神的証明.虽然处在一个不很理想的环境下,而且是由民间创建,其校舍和校园,显然都办理的非常良好.单层洋灰校舍,简单却整洁美观。

这间华小就坐落在南溪达店屋的后方。大部份学生是当地的土著。

坡民劉家英及甲必丹劉凱羅,與文協歷史組副主任林禮長(左至右),在老店屋前交流談往事。
基建未完善

砂华文协历史组副主任林礼长,在2010年曾经到访这个小镇。

当时他所看到的一个情形,即是江岸严重崩溃,临江木板店几乎就要掉落江中,对沿岸和老店产生危机,情况已到了很危急的状况.而今旧地重游,看到河堤只获得局部修建。

陆路未能将南溪达接上,是一项发展上的缺陷.林礼长这次看到了当年在达河(Sungai Dap)上的座残破铁桥,今天已经出现了新貌,通向加帛大道的6公里路也在建造中,预计可以在明年首季完工。

目前欲从陆路开车到南溪达,虽然从铁桥这一端连接木山泥土路抵达,但是路况不允许小车通行。

南溪達老店屋前的五腳基設有桌椅,供坡民休閒話家常。
蔡增聪:道路开通对小镇或许非好事

砂华文协执行主任蔡增聪,在与当地坡民交流后,发觉到有坡民认为,如果真的有交通道路开了,不一定是好事,如牛麻那样,路一开通,人口都走光了。当初路还没有开通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到这裡来,现在路开通了,他们到诗巫等地去,都非常方便。

无论如何,还是要注意一点,那些小镇其实代表说,早年的华人,不只是创业还是谋生的那种意志力和精神,能够在较偏远和偏僻的地方开创,然后跟周围的人建立一种贸易关係,演变成一种良好关係,从这些地方小镇,可以看清楚华人的一种奋斗和克苦的精神。

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可惜的一点,这些地方没有什麽史料的东西,没有很好的保存。这就变成说,要想记录他们的历史面对一些的难处,一方面是老一辈的也已经凋零了,纸张的东西基本上都没有保存,很多都没有保存。

蔡增聪称,砂华文协到访这些小镇的目的,认为说这是属于一种地方史的范围,希望尽我们的能力,能够记录多少就算多少。地方史是最能够反映砂华人开拓土地的証明,很多小地方都是这样。

因为我们写历史通常都是写大的事情,小地方的历史都被忽略掉。

很多东西因为时间的流失,可能在一些希望能够得到的史料,但是透过跟地方领袖及父老的交流,多少还有掌握一些地方发展的状况,可能可以的话,再去继续从其他方面去发掘一些史料,可能还是需要回到政府早年一些的报导,但觉得这会很少。

他表示,大部份当地华人的后代,连他们的上一辈几时来的都不知道,只知道是战前。

考察隊成員影於南溪達老店前。左起林禮長、蔡增聰、劉家英、劉凱羅、余雪興、蔡雄基、楊貽鈁及阮光安。
蔡雄基:小镇年轻人宜参与收集保留文献

砂华文协名誉会长本固鲁蔡雄基认为,尤其是小镇的年轻人,最好能够了解其祖先的历史及地方的成长史,能够收集及保存早期的文献等资料。

他们可以跟家长以聊天方式,去谈谈祖先南来的历史与经历,然后还有一些的老相片、老文献,全部要保留。尤其是一些老的文献、帐薄之类的,家裡的东西很多都可以保留下来,不要当做是不值钱的东西,而轻易的丢掉了。

年轻的一辈,不要把老人家的东西都丢了,最好能与长辈多了解一下,不管是地方史,家庭还是家族的资料,记录在案。

假如有这样的资料,随时可以通知砂华文协,我们会去看看这些资料,值不值得去做进一步的考察。

蔡雄基称,尤其乡村的,随著时代的发展,人为的摧毁,或是遭到天灾和火灾之类的消失掉,所以文协的工作,田调的工作,最好是继续赶快的去发掘,去收集这些历史的资料,尤其是华人在当地的一些发展,及对当地的贡献。

华族对许多小镇的贡献,其实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老一辈的要把它记录下来。年轻人不要对这些感到无所谓,以为说现在已经搬到城市来,这些都不管它了。

他说,时间不留人,假如我们再不去做,谁会去做,我们要招年轻人一同参与,总之说,长辈的奉献要记录下来。

小船,是目前到達南溪達最方便的唯一交通。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历史组,在名誉会长本固鲁蔡雄基的带领,日前特别前往加拿逸上游南溪达(Nanga DAP)乡镇进行了一次田野考察。

考察队成员包括文协执行主任蔡增聪、历史组副主任林礼长、民俗组主任余雪兴、组员阮光安及杨贻钫。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佐科贺习近平连任 期待加强印尼与中国关系
下一篇新闻拜登特鲁多泽连斯基 祝贺苏纳克成英国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