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鼻塞以为是过敏,没想到竟是罹癌前兆?台湾光田综合医院放射肿瘤科吕彦德医师表示,诊间曾有一女性患者,因鼻塞数周而前往耳鼻喉科就医,初诊为「鼻瘜肉」后前往医院做手术切除,却在术后病理报告发现,原以为良性的鼻瘜肉组织竟为「癌细胞」。
台湾医师吕彦德表示,该患者曾于8年前罹患乳癌第一期,幸好提早发现,再加上诊治得宜险而保住一命。然而,8年后患者原以为单纯切除鼻瘜肉手术,却进一步诊断出恶性肿瘤。「这名患者得知消息时相当意外,但却也算幸运,因为二次罹癌都发现得很早,所以成功清除病灶。」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有鼻咽癌家族病史,且父亲与兄长皆因鼻咽癌而过世。吕彦德医师表示,鼻咽癌的可能致癌原因目前尚待厘清,一般认为与种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EB病毒」感染有关。其中在种族遗传因素方面,华人的鼻咽癌被公认发生率最高,纵然是移居国外的华人,仍比当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吕彦德医师说明,在临床上也发现,鼻咽癌患者第一等亲内家属的罹患鼻咽癌的机率,更远高于一般人。因此民众可以参考「台湾癌症基金会」所发表的《鼻咽癌高危险群自我检查表》进一步做自我评估,知晓自己是否相关罹癌风险,有助于及早发现与治疗。
至于现行鼻咽癌治疗有哪些方式可供选择?吕彦德医师指出,由于鼻咽癌原发位置邻近颅底及颜面重要器官及血管,因此一般而言,手术并非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最先进的鼻咽癌的治疗方式为「导航螺旋刀」,结合影像导引科技,精准利用高能量放射线以治疗肿瘤。
吕彦德医师表示,导航螺旋刀有51种角度、可360度灵活精准定位,对于器官与腺体较多,手术的空间狭小的鼻咽腔来说,最为适合;此外,导航螺旋刀的照射治疗,能使癌细胞无法再生、增殖,甚至杀死癌细胞,对于清除恶性组织细胞的效果也很不错。上述患者透过导航螺旋刀治疗后,目前病况稳定,也无进一步的复发迹象。
医建议出现「4症状」快就医
另外,有不少鼻咽癌患者在接受放疗后,常有吞咽困难、严重口干等不适症状。吕彦德医师解释,放疗的剂量较高,容易对双侧的唾液腺造成伤害;而导航螺旋刀的优势是治疗前可先以电脑断层导航定位,精准确认治疗部位,因此放射剂量较低,有效减轻患者鼻咽腔周边组织的伤害,以及唾液腺减少状况。
最后,吕彦德医师提出呼吁,若有颈部淋巴肿大、耳鸣或耳闷塞感、轻度鼻出血或鼻涕有血丝等征兆,建议及早就医,切勿轻忽这些异常的警讯。有鼻咽癌家族史者等高风险,也建议尽快筛检,越早治疗越有机会成功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