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林先生,近来排便时总觉得肛门痛痛的,合并解便解不干净感觉,但并未出现血便、排便习惯、粪便性状改变等症状,生活作息一切如常,为了避免家人过度担心,林先生前往医院就医,经医师进行肛门指诊后发现,距离肛门口5公分处有直肠肿块,且进一步做相关检查确认为大肠癌第二期。医师呼吁,民众若出现下腹不适、排便状况改变等,真的要特别小心,绝对不能轻忽,因为很可能恶性肿瘤已经悄悄生成。

Advertisement

出现血便问题 提高警觉就医

大肠癌为国内十大癌症之首,因为没有明显症状,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根据统计大肠癌多好发于50-80岁之间,为了唤起民众对自我健康的重视,门诺医院一般外科医师杨晋瑞特地前进社区,就大肠癌的症状、危险因子以及治疗方式等进行说明,提醒长辈除了注意自身健康,更要时时检查自己的粪便,若出现血便、大便形状、排便习惯改变、下腹不适等症状应提高警觉尽快就医。

杨晋瑞医师表示,大肠癌发生的主要原因除了家族遗传史,跟平常的饮食、运动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现代人受到饮食西化的影响,高油高盐再加上纤维摄取不足、缺乏运动等造成排便不规律,一旦出现相关症状时,通常已罹患大肠癌,因此,除了注意身体所发出的警讯,50-74岁的民众应善加利用国健署补助每2年1次的免费粪便潜血检查,同时建议50岁以上的民众,每隔3-5年应安排大肠镜检查,以利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及早发现癌变 马上治疗有效

杨晋瑞医师指出,目前并没有任何医学统计证明,吃肉松与大肠癌有绝对的关系,但肉松毕竟是加工品,又经过高温烹煮,所以多少让人产生疑虑,如果只是早餐时少量配稀饭并不一定会造成很大的风险,除非是三餐都吃很大量的肉松,就真的必须要注意。杨晋瑞医师说,排便形状改变只是大肠癌症状的其中一项,其他如腹部慢性疼痛、贫血、排便频率减少、体重减轻等都是观察指标,一旦身体有警讯,应尽快就医以免错失治疗时机。

大肠癌的诊断以肛门指诊、粪便潜血以及大肠镜检查最为常见,一旦高度怀疑就会做病理切片,才能知道是大肠瘜肉还是有恶性风险。其治疗方式则以手术、药物以及放射线治疗三种。由于大肠癌初期的治愈率相当高,因此医师呼吁民众应定期筛检,唯有提早发现癌前病变,马上治疗,才能避免复发,顺利完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