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砂拉越发展缓慢–相信所有砂拉越人都能贴身感受这件事。许多人出国多年回到砂拉越都会认为砂拉越与自己离开的时候相差无几。事实上,联邦政府对于全国各地的平衡发展一直没有很好的政策,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即在每一个地方、州属、城市做到发挥该地人民、市民的优势。这与马哈迪首次当上首相20多年时的工业政策有关。
任相20多年的马哈迪,无可否认在马来西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也因此获得“马来西亚现代化之父”的美称。事实上,马来西亚如今许多大型建设,比如吉隆坡国际机场,比如双峰塔,比如南北大道等,比如推动国产汽车等,推动国家电子化等,都是马哈迪任相时的重大功绩。然而,这些基础建设基本上都是集中在雪隆区。哪怕是经济基础扎实的槟城,或者吃到新加坡红利的新山,都没有因为在这些国家大兴土木的基础设施上获利,槟城更是等到希盟二度入住布城之后才获得轻快铁(LRT)工程的批准。
同一时期砂拉越的经济发展也与半岛除了雪隆区以外的地区一样一直发展缓慢。举一个最鲜明的例子,最近刚刚竣工的泛婆罗洲大道最初提出时是在1963年。没错,正是马来西亚成立之初。然而,直到近期,泛婆罗洲大道到了近期才真正具有现代高速公路的质量以及规模。当然,目前比较需要提升的是路灯的情况,这需要另外展开讨论。
但我们是否应该想一下,为什么自1963年以来砂拉越发展会如此缓慢?问题真的只是联邦政府只注重雪隆区的发展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许多要素,比如政策制定、经济方向、历史因素、地理环境、文化发展、人才的原始积累等。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笔者将聚焦在人才问题上。
人力资源是发展基础
首先,笔者认为要讨论人才的重要性,先要看看马来西亚经济最繁华的地区是如何积累人才市场的。在马来西亚,经济最繁华的地区不外乎三个地方,即雪隆区、槟城以及新山。
雪隆区作为马来联邦的行政中心,在英国时期就已经是人口集中区,马来半岛各地的人都会为了行政上的便利集中在吉隆坡,加上叶亚来开埠吉隆坡时带来许多中国移民,增加吉隆坡的人口。同时因为是行政首府,在英国政府的政策下,基础教育推行到各个阶层中。因此该地区的人口普遍教育水准高,这些识字的人民为吉隆坡今天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优秀人力资源的基础。这和槟城的发展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槟城在18世纪末被莱特开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英国人在东南亚的基地,因此在人力资源上为槟城今天的发展立下很好的基础。新山的情况则相对特殊。新山之所以经济发展相比其他地区之所以经济更加发达,是因为新加坡的高速发展,让许多地区的人民往新山靠拢,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越堤族。同时因为新加坡人消费水平高但国内消费市场有限而转往新山,让新山吃到新加坡发展的红利。而新加坡之所以可以高速发展,也是因为新加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到人们先天愿意聚集在那里,为新加坡提供基础人才库。
以上的分析说明一件事:发展经济的最基础的,是对人力资源的培养。
这也是马哈迪在现代化马来西亚的过程中提出“向东学习”的原因之一。除了去西方化之外,马哈迪推行“向东学习”更是因为当时东方的两个发达国家,韩国以及日本,拥有世界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库,也有世界顶级的教育体系。
今天我们看回砂拉越,砂拉越在优秀人力资源的培养以及汇集上是否做的充足?
笔者认为,要想了解砂拉越在人力资源的积累与培养上是否做得好,我们必须看看以下两点:
1.砂拉越是否能引入足够的顶尖人才?(如果去新加坡、吉隆坡及槟城透过各自优势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
2.人才薪金以及保障是否足以留住本地人才?
砂人才发展受限制
先分析第一点。首先,基于砂拉越的移民自主权,私人界要想要聘请一个外地人,必须经过十分冗长的繁文缛节才能聘请一个来自外地的人才。这一点相信许多砂拉越的商家都遇到过。这个一定程度上是在保障砂拉越人的工作机会,但同时也限制了砂拉越累积人才以及国外人才与本地人才的交流与碰撞,进而限制了本地人才的发展上限。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有志之士,或者有些许经济基础的家庭时常会劝说甚至鼓励孩子向外发展,至少去吉隆坡“累积”经验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如果砂拉越提升基础竞争力,砂拉越人根本不需要去“拿经验”,而是可以做到别人来砂拉越取经。简而言之,目前的砂拉越在人才积累的情况呈现出“外地人才进不来,本地人才想出去”的情况。
需要注明的是,以上所说的情况是笔者对私人界发展的观察,并不是公家机构。不过这也是砂拉越经济目前最令人感到吊诡的原因。如果我们单单看一些政府或者机构给出的数据,砂拉越的经济似乎发展得很好。但,这与广大人民群众所感受的却十分不一样。人民却普遍感觉经济状况不好,其根本原因就是私人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很大的被刺激起来,甚至更可以说,砂拉越私人界经济与公家发展规划并没有在同一个轨道上,关于这点笔者之后也会再详谈。
回到第二点,砂拉越人才薪金以及社会保障是否足以留住人才。首先,单单从古晋层面来看,虽然古晋的商人普遍都愿意配合劳工制度下的员工的最低薪金制,但最低薪金制本身其实与留住人才没有直接的关系。最低薪金制所协助对象是广大B40的工人以及农民阶层,而处在中产阶级的大学生们而言,基于基本薪水的原因,砂拉越的私人界并没有太多吸引力。以大学毕业生来说好了,大学毕业生在砂拉越平均工资应该是介于RM2200RM2700之间。鲜少有大学毕业生能在砂拉越拿到超过RM3000的薪资。然而同样的情况在雪隆区却又在RM3000-RM4000之间。
因此,在薪资环境不理想,福利亦没有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更出色的情况下,砂拉越必然无法留住甚至是砂拉越自己的民间人才。更糟糕的,反而是因为薪资架构的不合理,造成许多砂拉越人铤而走险最终被诈骗集团所欺骗。
有鉴于此,笔者在这里也提出两个政策方向,供读者们参考。
1.砂拉越应该放宽外地人入砂工作条件,简化程序,从而吸引外地人才服务砂拉越。
2.政策上优待提高员工福利的雇主,比如在政府招标工程时,将员工福利列为考量指标。
3.将大型官连企业拆分成数家公司,并实施企业私有化,让数家企业竞争,迫使企业为留住人才而调整薪资框架。
参考中国开放政策
当然,笔者也赞同放宽入砂工作条件势必会对砂拉越一些尚未形成竞争力的砂拉越人形成冲击,因此,政府也应该考虑设立一些自由经济贸易区,以中国过去“改革开放”时所推行的政策作为蓝本,以做到在引入新人才提高竞争力的同时,保障一些弱势群体,广大B40的利益。
砂拉越要想在未来的世界站稳脚跟,必须在人力资源的培养下放心思,必须做到“重贤才”,“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处”,才能留住更多肯为这片土地奋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