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贺学生成功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为他们留下美丽的回忆,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仪式感十足的毕业典礼。

来到小学阶段,除了毕业典礼,一些学校还会安排毕业旅行。不确定这样的做法源于何时,只知道在我小学毕业的80年代,就已经存在。

在经济条件、物质资源相对匮乏,交通并不发达,旅游仍未成时尚的年代,毕业旅游是许多学生增广见闻,开拓视野的大好机会,一些可能还是人生中第一次参加正式的旅行团。尽管只有短短的3-4天,只是到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如吉隆坡、槟城、马六甲等地走走,也显得弥足珍贵。

当时的旅费大约200-300令吉,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负担得起,所以通常不会全员参与。庆幸的是还有毕业典礼,让毕业生都能齐聚一堂,在师长的祝福与骊歌声中,为6年的小学生涯画上美丽的句号。当时的毕业典礼都在校内办,也没毕业袍,所以无需缴费。家长也多忙于生计,出席的并不多,不像现在几乎是全家出动的。

随著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不管是毕业典礼,还是毕业旅游的形式与内容,都比过去更丰富,更多元,成本也更高了!有动辄上千元的毕业旅行,也有逾百元的毕业典礼。近期连接出现几起与收费有关的舆论,最近引发关注的是来自沙巴亚庇的某所小学。根据网红教师莫哈末法德里在其面子书分享的资讯,学校将在酒店举办毕业典礼,所以发公函向每名毕业生征收140令吉。

我无意评论这样的收费是否合理,因为价格的合理估值是带主观性的。140令吉对于有些家庭来说或许不过是一餐饭的价格,却可能是另一个家庭一个星期的伙食费。我觉得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非得这样做才能实现目标,达到目的吗?这就进入与“毕业典礼的意义”有关的议题了。针对这一点,网上已有不少评论,还没看到有人赞成形式先行,或反对毕业典礼的意义应大于形式的。我的立场并无二致,故不再赘述。我关注的是广受争议的事件背后所反映的教育观。

不同诠释

筹办毕业典礼、毕业旅行并不容易,不仅需要财力,也耗费人力、心力。大概没有学校不是想著“为学生好”,设法创造最大意义,给毕业生留下美丽回忆的,为什么最终却成为众矢之的?评论者振振有词,被评论者又何尝不觉委屈呢?我想主要问题并不在彼此对金钱的消费尺度存在差异,而是对于“意义”两字,各有不同诠释。

在家庭有一种爱叫做“都是为你好”,在学校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疲于奔命,不断带著学生往前跑,却常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忽视了学生在这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与“经历”比华丽、好看的结果更重要。我们总是竭尽全力给出我们认为重要的,最好的,但好像常忘了反思: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重要、需要、想要的?

当灌输式的教学已无法回应时代的需求,被动、走马看花似的毕业旅行还能满足21世纪学生的需要吗?而讲究排场,台上义正辞严,台下正襟危坐的毕业典礼,真能触动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毕业与成长的意义,给他们留下温馨、美丽的回忆?如果毕业生代表上台讲的话,都是由大人代笔,准备讲稿,又有什么意思呢?这都是需要重新思考、定位的问题。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大闹日本商店还出拳揍人 大妈疑插队被抓包「骂脏话」
下一篇新闻老萧:芒格三金句,你我都应该从查理芒格学习的投资与做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