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一名7岁女童珂珂(化名)近日和父亲像往常一样吃早餐,喝着平时自磨并煮沸过的豆浆。由于赶时间,珂珂的父亲在豆浆煮沸后立即盛出,稍微放凉后便与孩子一起饮用。几个小时后,父女俩被送进医院接受治疗。
综合报道,当天下午1点半,浙江省人民医院的急诊大厅接到了一通120急救电话。珂珂和她的父亲从救护车上被抬下,此时距离他们饮用可疑豆浆已有超过4小时。急诊室迅速召集急诊团队和儿科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护人员迅速判断出这对父女极有可能是食物中毒。
当天急诊值班的儿科副主任医师杨广飞回忆,孩子就诊时表现异常兴奋,像着了魔似的,一会儿嘴里念叨着“老师来了”、“我要去上课”等奇怪的话语,一会儿又喊着头晕难受,表情痛苦、烦躁不安,但面对医生或家人的询问却无法回应。
珂珂被送到儿科病房后,儿科副主任周琴和团队对孩子进行了详细检查,同时询问珂珂母亲有关发病的具体经过。在等待检查期间,医护团队给孩子进行补液、利尿、灌肠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体内毒素的积聚。幸运的是,经过积极抢救,孩子的神志逐渐清醒,进一步证实异常表现很可能是由毒物引起的神经障碍。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周琴得知,珂珂在食用自制豆浆近1小时后就感到不适,但当时症状较轻,仅头晕,没有出现食物中毒常见的恶心、呕吐等表现,因此未引起重视。直到后期头晕加重、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等症状出现,才引起学校老师的警觉,并立即送医。
几乎同时,喝了同样豆浆的父亲也出现了类似症状,由于摄入量较多,神经中毒症状更明显。经过医院积极的血液灌流等治疗,珂珂的父亲也逐渐康复。
医生分析,大豆富含蛋白质,并含有皂素这种天然表面活性剂,使豆浆表面容易产生大量泡沫,看似煮沸,实际温度只有80度左右。在温度不够的情况下,大豆中的有害物质(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凝集素等)不能完全被破坏或灭活,导致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因此,豆浆应在完全沸腾的情况下维持至少10分钟,饮用才相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