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对政治沟通和社会舆论的影响是巨大而多面向的,它让讯息的传播速度和透明度、以及公众的参与程度,都进入了新的高度,也成为了政治公关和宣传竞赛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战场,政治势力会用尽方法去占领舆论空间,创造有利自己的网络内容,久而久之网上就充斥了各种片面和夸大的政治讯息,容易影响公众的理性判断。

大多数的人在网络上接受的讯息,都是社交媒体喂食的,而社交媒体的运作演算法,往往使得人们不断接触与自己观点相近的片面讯息,形成了资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或同温层效应,所以偏颇的看法也容易被意见相近的群体接纳和传播,当不同立场意见的群体在发生舆论上的碰撞时,意见的对抗变得更为极端对立,在这种矛盾冲突的舆论中,就会有开始主动或被动地为被批评和质疑的政治人物、政党和政策进行辩护和解释,试图消除或减轻其负面影响,网络上称这些人为“洗地人”。

人们愿意替政治人物“洗地”,背后可以有很多层的原因,有一些甚至是明知道自己支持的政党或领袖理亏,却还是愿意挺身为其辩护,这可能是出于个人利益考量,他们透过积极为某政党或政治领袖的辩护或吹捧,展现忠诚,以获得政治回报或其他利益;有些人则可能是出于对某政党或政治领袖的忠诚和情感认同而选择护短,也可能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的身分认同与某政党紧密联系在一起,维护党形象和声誉其实也是在维护自己的过往的立场、身分和尊严。

有另一种“洗地人”,则并不一定是刻意为政党辩护和洗白,他们因为对资讯的选择性认知和接受,只接受对其支持对象的有利信息,而对负面信息采忽视或拒绝接受的态度,选择真诚地相信他们辩护的一方是正义、理性和对的一方。

“洗地”行为是政治现实的一部分,反映了人性和政治沟通中的复杂性,“洗地”的动机和心态是多样地,人们如果没有对这些行为有所觉察,那也自然地在某些时候被某些“洗地”行为和言论所说服,然后不自觉地成为了“洗地人”的一份子。

为政党“洗地”从来就不是新鲜事,但在如今网络盛行资讯方便的年代,“洗地”行为容易在网络上留下大量证据,这些言论记录容易被保存和追朔,更多的群众可以监督和批评,“洗地”行为更容易被揭露和放大,未来若立场有变则可被视为虚伪,损害个人的信誉。

但以目前的政治发展看来,既然连政治领袖也视诚信与承诺为无物,“洗地人”的所谓信誉,可能连个屁也说不上了。

+1
2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未推40亿援助计划 政府被批援助力度不足
下一篇新闻郑庭河:宗教权威与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