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影响力日增,也带动了各种本地社团、学校等组织与中国的各级办公室、学校进行交流访问,最近网路上引起争议的华小到中国进行的海外交流访问团大概也是在这个脉络下被计划。

这类访问交流活动有不同的名义和主题,如寻根之旅、冬/夏令营、文化交流活动等,针对不同组织和关注的焦点有不同的设计。在疫情前各种到中国进行的访问交流都可以获得各种中方的资助,访问者只需要负责来回机票,剩下的费用,包括当地的住宿、膳食、交通接送,都由对方负责,换个说法就是超低成本的高规格的出访行程,因此备受各华团、学校欢迎。

这次争议中大家最在意的就是小学生花这么高的费用参与这样的交流活动有什么意义?在获得各种津贴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对这样的活动有意见,然而如果是需要自费所有的项目,那就是每个人四五千块才能成行,这就引起大家的关注了。
回到最根本的问题,这个交流活动对小学生来说会有什么实质功用吗?如果说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到国外看看,增加自己的眼界,扩大自己的格局,那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活动,只是需要每人耗费近五千块的费用的话,就要好好思考这活动是否值得了。

再说,小学生可以进行什么程度的交流?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校方与承办相关活动的旅行社没有作出回应的情况下,很显然大家是无法知道背后活动设计的想法和活动详细的内容,但是小学生真的有出国交流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吗?

既然大家对于高额的旅费有意见,那与其急著让小学生出国交流,倒不如好好的让这些孩子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马来西亚还有很多值得孩子们探索和学习的地方,小学生可能听说过红树林,但却不一定有踏入红树林的经验。我们都知道在我国的热带雨林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又有多少小朋友知道热带雨林长什么样子?

除了自然环境,我们也拥有很丰富的人文资源,比如大家都会说我国由三大民族和各个不同原住民群体组成,又有几个孩子有进过印度庙、回教堂?又有谁知道半岛拥有多少个原住民群体,以及他们个别的文化习俗?

马来西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多元共存的文化底蕴,如果自己国内不同群体之间的认识和交流都呈现匮乏的情况下,何不好好思考规划让孩子们更了解这片土地和不同群体的生活,如此可以降低费用,也可以让他们更深入了解与认识自己所在的土地,日后有机会和有能力与外国人接触时,才能够做到真正的交流不是吗?

我们身处的这片土地有很多精彩的自然景观,也有很丰富的文化元素,如果资源不允许,学校无需舍近求远,应该好好在地耕耘,让孩子从小感受这片土地的多元精彩,才是国民教育的目标。

+1
0
+1
0
+1
0
+1
0
+1
0
+1
1
前一篇新闻【欧洲杯】姆巴佩因伤未出场 法国0比0闷和荷兰
下一篇新闻19岁女遭住持诱上床 信了5年才惊觉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