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惊悚叫骷髅,这是被视为死亡的象征符号,因为骷髅是指没有毛发和皮肉的死人骨骼。听说过骷髅港吗,看地名就够吓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恐怖存在?莫非,雪兰莪这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遍地都是恐怖的骷髅与骸骨,又或这里的海边曾是乱葬岗?
马来文tengkorak即为骷髅或头颅骨,骷髅港的官称Kampung Bagan Sungai Tengkorak,字面之意便是骷髅港渔村。Sungai是河,但潮州籍华民通常把河称作港。骷髅港如此骇怪的地名,岂不叫游人却步不前?然而好玩是,骷髅港的奇诡,反而吸引猎奇的游人前来探秘,究其实这里既没有骷髅也没有萤火鬼影。
雪兰莪州政府对渔村的分类有些奇特,马来人的渔村称作Kampung Nelayan,华民渔村则唤之Kampung Bagan(简称 Bagan),雪兰莪合计有19个华民渔村,是全马最多华民渔村的一州,相比之下霹雳有17个华民渔村、柔佛7个,槟城2个。
华民渔村的历史比一般新村悠久,新村乃英殖民为堵共才组建的紧急状态产物,一般而言新村仅为70多年历史,雪兰莪大多华民渔村则有上百年历史,但由于华民渔村不比华民新村多,故没有受到如新村般的关注,也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这些渔村的官称有者拗口,倒是中文称谓蛮有特色,且与官称地名大相迳庭,雪州渔村除了前述骷髅港,还有胡须港(Bagan Sungai Janggut)、红毛港(Bagan Seri Sekinchan)、浅顶(Bagan Sungai Pulai)、乌暹(Bagan Nakhoda Omar),以及充满诗意的水柳头(Bagan Sungai Lang)等。
骷髅港的中文官称,乃音译自Tengkorak的“东姑腊”。关于骷髅港地名的来历,1955年生的东姑腊前村长王盛瑞告知,老一辈口耳相传的说法有两个,一说是海盗杀人后把死者头颅挂在海边,故而得名;另一说二战日军把战俘带到这里的沙滩屠杀,留下不少尸体的骸骨。
关于第一说,2006年马来文《瓜拉雪兰莪县的民间故事》亦有一些描述,指当年马六甲海峡一带的海盗猖獗,凡违抗命令及阻止掠夺的村民皆难逃死劫,死者的头颅更被割断挂在港湾一带的木柱上。海盗的做法是杀头示众,吓阻村民不要企图反抗。死者的头颅被悬挂在渔民必经的港湾沿岸,久而久之这条港湾便被命名Sungai Tengkorak。
关于第二说,根据2015年马来报Berita Harian,二战时期日军在丹绒加弄(Tanjung Karang)今某稻田处设立了扣留营,每隔一段时间日军即把战俘与囚犯押送至Sungai Burung(即今东姑腊或骷髅港) ,斩首处决。”死者头颅和残体被抛入河里,混合著鲜血在水面上沉浮。这里的大多数村民声称,他们仍然会在村里看到日本兵的身影或无头身体在游荡!”
2017年英文《新海峡时报》则引述马来村民称,日军在东姑腊海边把囚犯斩首,死者人头就地插在尖桩上展示,在1985年前后东姑腊未有电供前,仍经常有马来村民声称,凌晨时分看见日军幽灵列队开向港湾云云。马来报、英文报的报道皆引述马来村民,他们既指认日军施展酷刑之处(今将军庙后方),亦指认日军丢弃头颅与尸身地点(今八仙庙旁)。
东姑腊渔村全为华民,不过附近地区也有一些马来小甘榜,如与东姑腊路平行的Jalan Jepun(日本路之意),据说因当年日军在此驻扎得名,不过“无头身体游荡”之说始终匪夷所思。笔者到过东姑腊多次,别说”无头身体”了,半个骷髅也没有。
Tengkorak作为地名,不只是东姑腊而已,在吉打浮罗交怡(Langkawi)也有个Pantai Pasir Tengkorak(骷髅海滩之意),据传马六甲海峡风暴肆虐后,海盗和水手的尸体被冲上岸,最终成为骷髅,但还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岸上发现的骷髅属于囚犯,这些囚犯试图逃离泰国的达鲁岛(Ko Tarutao)监狱,却在大海遇上风暴覆灭。这个监狱岛离开浮罗交怡以北10公里。
根据学者L.A. Mills,海盗在马来水域横行了数个世纪,他记述了多起英国与海盗激战的经过,如1807年英国战用帆船Victor号遇上三艘海盗大船,经历一番惨烈枪战与肉搏战,80名海盗被击毙,惟Victor号也有30人死伤;又如1837年六艘海盗船试图掠夺英国蒸汽船Diana号,结果Diana号的火枪击沉了一艘海盗船、击毙了90人、击伤了150人,活擒了30人。19世纪海盗之横行由此可见一斑,海盗若曾在东姑腊杀头示众不足奇,也因此让东姑腊留下骷髅村惊悚之名。
东姑腊新村长谢君琪则告知,为吸引更多游人前来东姑腊,村委会曾讨论增添一些打卡胜地,包括展示“骷髅村”的告示牌,以及探讨在港边一带悬挂“骷髅装饰”,当然这些骷髅纯属仿制品而非真骷髅。然而,当村委会寻求村民的意见时,约莫九成村民并不赞同此举,他们反对以骷髅村作为招徕,对所谓”骷髅装饰”更是抗拒。
东姑腊又称谢家村。原来,东姑腊现有的40户人家,近乎百分百为潮州华民,而且90%是谢氏族人,只有一户海南人,也有少数源自吉胆岛的渔民,以及当年逃难而来的印尼华民。根据谢君琪,都说最早到此的是海南人,以捕捉螃蟹为生,后来他们陆续迁出渔村,反而潮州籍华民持续迁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潮州村。
同属瓜雪市议会的胡须港(Bagan Sungai Janggut),又是另外一个不同故事了。马来文janggut是胡须之意,既然华民把sungai称作港,Sungai Janggut字面意思即“胡须港”,然而中文官称实为双溪樟谷。可是,一个渔村地名怎么会与胡须有关,又或这个渔村的男人都喜欢留胡子?原来,相传胡须港最早村民是一户邱姓人家,男主人当时留有一把长胡子,特征明显。
不过这个小村子却没有地名,附近甘榜的马来村民经常进出,便以这户人家的长胡须特征来唤之,从此有了Sungai Janggut的称谓。不过,村民并未就此称之“胡须港”,只是近年“胡须港渔村海鲜”爆红,村民觉得名字不错遂才有此俗称。然而,老村民仍惯把这个小渔村唤作Chap Goh Gi,闽南话即“加埔路15支”,因此地离巴生15英里故称15支。胡须港亦称福建村,90%华人祖籍福建,尤其又以永春籍居多。
至于适耕庄的“红毛港”,其实即为适耕庄海口渔村(Bagan Seri Sekinchan)。这个渔村是适耕庄的发源地,早年被潮州籍华民唤作Ang Mo Kang。“红毛”是本地华民称谓洋人的俗称,当初驻扎在适耕庄的英殖民军队从海口登陆,故早一辈尤其靠海的华民都称渔村为“红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