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是哪一篇文章写过:走在超级市场采购日常用品时,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有很多选择,事实并不尽然,因为大型食品公司已经决定了你我在一列列销售橱柜可以看到什么、不会看到什么。我心里佩服那些财经杂志作者细腻观察的程度,只能慨叹一句“市场力量果然是看不到的手”。

可能看到什么,可能没看到什么;可能知道什么,可能不知道什么。说穿了,这都是资讯差距导致后来的选择方向。或者是思维模式。

我之前只是“大概知大概”,一直到拜读非常有才的南韩经济学家张夏准(CHANG Ha-Joon)博士写的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认知与实际的差距是多么遥远。《资本主义没告诉你的23件事》书中列举的几个例子,可谓当头棒喝。

其中一章是有关一个瑞典籍的司机每日或每月赚取的薪资,可能是孟买一个印度籍司机的50倍之多。一般经济学理论可能解释说,因为在全球市场某一批人的生产力比另一批人更高,因此收入也水涨船高。张博士驳斥其中谬误,认为一个司机不可能比另一个同行有50倍更高的生产力,况且在一个欧洲城市开公车或计程车,有序的交通情况不需要一个技术高超的司机,司机只要守规则、照顾乘客安全就好了,但是孟买或其他印度城市的路况挑战重重,非当地出身的司机可能应付不来。于是这就说明:造成薪资差距的,其实是各个经济体(关税区)之间人员无法任意接受长期聘雇的结果。

另一个谬误就是一直以为美国是全世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又或者说,我们一直以为人均生产总值愈高的地区,生活水准就愈高。这就很奇怪了:君可见许多外国人来到马来西亚工作之后迟迟不愿意回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可能是日韩公司高干来马设厂,携家带眷来马居住,英国人在大马定居的人数也不少。

只需要用电脑上网就可以远距工作的“数位游牧”(digital nomads),赚美元、英镑、欧元在泰国、印尼旅居过著非常享受的生活,大概都是因为在东南亚的生活比起欧美老家好很多,而且费用不贵。

每个月一百多英镑的水电费、一两千英镑租金省下来,在马印泰任何一个可以工作的城市,大概生活都很不错吧?当然,综观东南亚,很多人说衣食住行费用跟澳洲或英国差不多的新加坡是另一个消费档次。

明白了认知与实际之间的遥远差距,就不至于对于所有说法照单全收。例如面对那些标榜“怎样又怎样”(请自己填充)的产品,你我大概想要再多了解。比起有糖精的咖啡或饮料,自己泡一杯斋咖啡,或者选择真正卖咖啡而不是咖啡精的商家,都是我们拥有的选择。比起已经做好只需要你回家弄热的鸡排或炸鸡快餐包,我偏偏就是喜欢买新鲜、无长肉剂的鸡肉回家,摸索久了就创造出自己喜爱的味道,也省去一大堆调味料入胃的不必要负担。

多了一些思考就多了一个选择,其实球在我们脚下(it is our call)。

+1
0
+1
0
+1
0
+1
0
+1
0
+1
1
前一篇新闻林艾萱:高质量陪伴好过低质量照顾
下一篇新闻泰王次子惊传卧床插管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