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正好收到一部本地电影《Gold》首映邀约,讲述一名马来西亚残奥会选手夺得金牌的故事。

“原来谢儮好的生命故事那么动人啊。”看完电影后,比起导演戏剧化的呈现手法,我更喜欢真实人物面对无常挑战的激励。

毕竟,虽然他夺得2021年残奥会的羽球男单冠军,成为贡献大马三枚金牌中的其中荣耀,但报导效应只是维持一两天,国人当时仍追捧获得奥运会男双羽球铜牌的谢定峰与苏伟译。

就算获得金牌,残奥会的含金量往往被稀释。这是非战之罪,我能理解。所以《Gold》愿意以谢儮好的半自传作为剧本骨干,投资商与剧组肯点头把这位选手的经历搬上大银幕,比起视为一项商业投资,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延续梦想的追寻,希望他的故事能在低迷的社会情绪中,传递正向乐观的前进力量。

尽管电影票房不算出色,但丝毫不影响谢儮好的人生轨迹。他依旧延续重生的拼劲精神,在本届巴黎残奥会中不断打败对手,再度蝉联男单羽球金牌,成为至今大马获得的唯一冠军。

能连续两届获得金牌,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遗憾的是,还是有部分网民不懂得肯定这份荣誉,在新闻留言区写著“就算拿了金牌,都只是残奥会,又不是奥运会,有什么好开心的?”,甚至有些人还自以为幽默建议“不如让拿不到奥运奖牌的选手都转去参加残奥会,那么大马就有希望了。”

以优越感姿态对金牌得主评头论足,就算四肢健康,脑袋却似乎发育不良。

毕竟,经历越多事,越会知道人生不容易。谁不想拥有健壮的身体安康到老?但有的人就是逃不过遗传、意外或病痛的攻击,走著走著身体就无法负荷命运的玩笑,部分器官或感官失灵。

就算不情愿,生理缺陷还是被大众视为残障人士。

非凡毅力和能量

但有些人会将这视为生命的挑战,展示非凡的毅力和能量。就像谢儮好的人生,从小患有臂丛神经麻痹,导致右手力量和稳定性比左手来得较差,让他无法发挥最完美的打球状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热爱,克服世俗的眼光,通过努力苦练与坚持,最终在残奥会拿下两面金牌。

与其说他在残障人士的赛事中赢得金牌,倒不如说他的精神状态比更多人来得健康积极。这面金牌不仅是他对奉献羽球的交代,更像是对自己人生的尊重肯定。

而嘲笑这些荣耀或提出质疑的人,看起来反倒像是精神残疾人士,展现种种缺乏同理心的不成熟。无法对残疾人士的痛苦感同身受,也缺乏理解对方面对困境中展现的勇敢,这种冷感与不理智,只在乎自己的留言是否能刷存在感的酸民行为,不就是现代最需要治疗的族群吗?

运动赛事最美好的,是象征各地区人民的团结与合作,跨界建立友谊和理解外,也展现运动员的顽强拚搏精神,激励观众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保持坚持和勇气。这种自我超越的美好人性追求,若只是因“残奥会”就变质扭曲,成为一个曝露人性劣根性的平台。

可悲的不是这些运动员,而是国家道德教育制度的失败。

+1
0
+1
0
+1
0
+1
0
+1
0
+1
1
前一篇新闻铁达尼号沉没112年!发现消失38年的女神像
下一篇新闻刘华才:地洞噬人敲响警钟,确保地质安全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