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各族中,华族可说是在政治上觉悟得最早的族群;只是,这个政治意识的兴起基本上是中国取向的;这与当时特定的时空条件有关。毕竟,当时的中国陷入亡国的绝境,且海外华人也因没有国家的保护而充满不安。他们认为他们的命运与中国是休戚与共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马来族方面,在1920年代也已有一些知识份子关心起马来族的命运。之所以也与华印族的大量涌入有关。在1931年人口统计中,华印族的人口总和甚至略超过马来族,也难怪马来知识份子感到不安,而兴起了反英意识。这些马来知识份子也多受印尼民族主义影响,而且有把马来亚与印尼合并一起的思想。

至于印度族则与华族一样,多为印侨,即自认为印度国民的印度侨民,如印度国大党的创办人便具有印侨意识,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使然。

华族中另有一派英校生则多倾向支持英殖民政府,也多自认他们为英国的子民,如海峡华人便在一战时(1914-1918)出钱资助英国。这些峇峇或英校生与主流华校生具有不同的政治思想与意识,也更关注他们在马来亚的权利与利益。因此,谈到华族的政治意识时,不可忽略这一人数虽不多,但却颇受英人信任与看重的族群。这些峇峇或英校生中,也有不少是专业人士如医生与律师。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也颇受英国的政治思潮所影响,而倾向当时流行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而非激进的反殖、反帝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潮。

马共在思想上深受中共的影响,也倾向把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结合一起,可英校生一般则是较温和的社会改良主义者而非革命者。

整体上言,马来西亚人的政治觉悟主要壮大于二次战后,特别是1946年英人提出马来亚联盟(Malayan Union)提案时。这个提案主张赋于各族平等的公民权益,也要加强马来亚的统一治理与削弱各州马来统治者的主权,强制他们把主权转移给英女王。这当然引起马来族特别是贵族阶层的反对;只是,这些马来贵族有许多是官僚阶级,也是英殖民政府的受益者;因此,他们虽反对马来亚联盟计划,却也希望英人能够恢复战前的统治方式,继续让马来贵族享有特殊利益。

由于当时的华印族多为侨民,也没特别关注平等公民权之事,而马共的斗争目标则是驱逐英国殖民者。这就使得马来亚联盟的目标难以实现,进而以马来亚联合邦协议取代。这个协议强调了马来族特殊地位与限制公民权;同时也把新加坡从马来半岛分割出去,成为英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这个协议原本预料1948年2月生效,只是在1947年又引起多数非马来族与一些马来左翼团体的联合反对;甚至在1947年10月20日展开全国大罢工,只是这次英殖民者不为所动。与此同时华族为主的政党马共又被非法化,这就造成了华族在政治上缺乏代表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英人也扶持了马华公会的成立。

1949年成立的马华公会本是个福利机构,目的在于照顾华村的福利;后才转型为政治组织,在1950年代初参与选举,也得不俗的成绩。特别是在1955年大选中与巫统(成立于1946年)和国大党合作组成联盟,赢得了52席中的51席。

这个选举结果使英国殖民政府不能不接受联盟政府所提出的独立要求。

表面观之,1955年大选证明了三大民族可以共存共荣,可避免印度独立时印巴分裂的悲剧;只是,深层分析可发现到,当时的合格选民中有84%是马来族,华族只占11%,这是因为当时多数华族并不是公民,没有投票权。因此,这并不能实际上证明各族皆一致支持联盟政府。这一点可从独立后的第一次大选(1959年)的成绩中一窥究竟。

在1950年代,除了马华公会外,劳工党也是个主要的华基政党。劳工党领导层多为温和的英校生,可其普通党员与支持者则多数为华族。另外,不少华族也加入左倾的巫基政党人民党(俗称牛头党) 。总的来说,自1957年独立以来,华社对政府便有诸多不满,特别是有关华文教育。

一般认为,华族政治的一个特点是,只能当配角而不能当主角。华族与马来族政治关系是支配─服从的依附关系。

+1
0
+1
0
+1
0
+1
0
+1
0
+1
1
前一篇新闻陈仁杰:马航风波,何时了!
下一篇新闻男童持弓弩虐猫 妈妈:尊重他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