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2年4月,长达883英尺(269米)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在一个寒冷漆黑的夜晚断裂沉没,残骸沉入了12500英尺(3.8公里)深的被淤泥覆盖的海底。这起事故造成1500多名乘客和船员遇难。
除了偶尔有深海潜水器和打捞队前来,带回一些小件文物,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几乎保持原状,并缓慢而稳定地腐烂。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位于纽芬兰海岸东南约400英里(640公里)处。最近的考察图像揭示了残骸不断腐化的情况。自1985年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以来,船头及其独特的栏杆在黑暗中若隐若现的画面已经成为标志性景观。然而,2022年的扫描显示栏杆开始弯曲,而在2024年的最新考察中,栏杆的许多部分已经脱落。
这一现象直观地表明,海洋深处的极端环境正在使这艘世界上最著名的船只的残骸逐渐支离破碎。海水的压力、海流以及食铁细菌都在导致船体结构的崩溃。同时,沉船对周围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惊人的影响。
巨大的压力下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船头和船尾。船尾部分直接沉入海底,而船头则下沉较慢。这两个部分在海底相隔近2000英尺(600米)。
从船尾到船头的区域超过1.3英里(2公里),散落着各种物品、配件、固定设施、煤炭和船体部件。大部分残骸集中在船尾部分,那里的钢铁变得扭曲,而船头则基本保持完好。
这是因为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时,撞击力撕裂了船体的铆接部分,导致大约4.3万吨的海水涌入船头。船尾部分断裂时,仍有充满空气的舱室。船尾部分迅速沉入海底,水压急剧增加,导致这些气囊周围的结构发生内爆,金属、雕像、香槟瓶和乘客财物四分五裂。
在海底,泰坦尼克号承受的水压约为40兆帕,是海面水压的390倍。由于船内没有气囊,不太可能发生进一步的灾难性内爆。
相反,船体的重量对其消亡起到了推动作用。当5.2吨的钢材沉入海底时,对钢质船体产生了扭曲力,导致船体撕裂。在连续的潜水行动中,观察人员发现船体钢板上出现了巨大的裂缝和裂口,甲板区域也持续向内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