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采集「月背土壤」返回后,由中国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及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杨孟飞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今(17)日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上公开首篇研究论文,内容阐述返回样品的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

《央视》报导,论文中指出,嫦娥六号返回样品具有较低密度,表明其结构较为松散,孔隙率较高。颗粒分析显示,月壤的粒径呈现双峰式分布,暗示样品可能经历了不同物源的混合作用。与嫦娥五号样品相比,此次样品中斜长石含量明显增加,而橄榄石含量显著减少,表明该区域的月壤明显受到了非玄武质物质的影响。

据了解,嫦娥六号采集的岩屑碎片主要由玄武岩、角砾岩、粘结岩、浅色岩石和玻璃质物质组成。矿物学分析显示,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主要物相组成为斜长石(32.6%)、辉石(33.3%)和玻璃(29.4%),其中,玻璃含量接近阿波罗样品的下限。此外,样品中还检测到少量的斜方辉石,暗示了非玄武质物质的存在。

此前,人类探月足迹中,从月球表面带回380余公斤样品,均来自月球正面。嫦娥六号任务首次完成人类从月球背面采样的任务,带回1935.3克珍贵样品,采样着陆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SPA)盆地,位于SPA盆地内部阿波罗撞击坑边缘,该区域月壳极薄,有望揭露月球背面早期撞击盆地的原始物质。

研究结果显示,嫦娥六号样品不仅包括记录火山活动历史的玄武岩,还混合来自其他区域的非玄武质物质。这些样品为人类研究月球早期的撞击历史、月球背面火山活动以及月球内部物质组成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及填补月背研究的历史空白。

+1
0
+1
0
+1
1
+1
0
+1
0
+1
1
前一篇新闻79岁奶奶健身19年 超强逆龄体态爆红
下一篇新闻小杨哥公司「三只羊」遭调查 涉误导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