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自杀,是人生最大的悲情。吉隆坡坤成独中一名14岁女生,10月1日在校园内坠楼身亡,令人悲痛。人生的青春年华,就此了结,何以需要走向这条不归路?

7年前我在南方大学学院任职时,曾经亲眼目睹一名预备班学生从校园内的感恩大楼9层一跃而下,血溅校园,当时许多师生围观,见证这场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坤中女生坠楼前的留言,抽泣与哽咽声在社交媒体广传,其中的无奈、无助尽显其中。“我爱你们,只是想说再见,我非常感谢你们所有人,再见。”。选择“爱”,却要说“再见”,难道这是人生的两难,是生命最大的困惑?

我们的教育,其实通常无法注意到“个体”的差异,甚至无法了解“个体”的心理需求。家庭的期望、学校的要求、社会的眼光等都经常成为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要素。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是“不同”的,但其“异”通常不会被重视。划一的教育,统一的标准源于这些外在的表现是容易被评估、看见与界定。但属于本身的内心世界,属于隐秘的、躲藏的、内向的,却不容易被观察、被认可。

关心孩子,不能脱离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审视。毕竟学校的大班制、父母的忙碌、社会的影响等,如果孩子又无法在同侪团体中得到情感的宣泄,也无法在长辈的宽容与引导下得到纾解,面对内心的压力,情感的焦躁、心里的挫折、人生的绝望等一旦走到极端,就难避免会走向绝望,进而化为毁灭行为。

今年8月,我国卫生部披露2023年国内自杀案例达到1087例,相比2022年的981例增加了10%,而自杀是年龄介于15岁至29岁的人群的第四大死因。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基本认定,学习压力、师生关系、家庭问题多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除了外部环境问题,青少年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差也是一个根本原因。

我国国家心理健康卓越中心(National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Mental Health-NCEMH)数据分析指出有自杀倾向的人群一般有显著的特征,包括长期的负面情绪如悲伤、焦躁、空虚,对曾经喜欢或热爱的活动失去兴趣,常感觉疲劳,睡眠障碍,无法表达情感与情绪等。

防治自杀

有自杀意图者常表现出无希望感与忧郁,他们视自杀为唯一可以解决他们现在困境的方法。虽然自杀是个难以预测的事,但借由过往自杀身亡者的资料,防治自杀机构曾经整理一些自杀发生前的判断警讯,这些自杀者寻求帮助的讯息,有助于我们事前了解自杀者行为特征,包括:变得沉闷且难以与朋友或同事产生互动、感到孤独且与人们格格不入、表示自己很失败或是自尊心低落、持续在想那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表示在工作与学习环境中缺乏支持和信念、表示要整理收拾东西、指出有关的自杀计画等。

人生面对死亡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尽管社会上有许多辅导机构的设立,意在帮助心理有困难者度过难关,避免当事人走向绝路,但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寻求援助,毕竟心理健康患者经常受到他人“异样眼光”,这也是导致他们往往不敢寻求帮助或就医,他们同时往往在面对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时却不愿让他人“看透”。

坤成独中初一女生的坠楼,我们无需作过度的揣测,但对学生自杀的关注与同情,不能忽略青少年成长阶段面对的课业与生活的压力、迷思与困惑。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不会时“一样”的,而他们的“不一样”需要得到更多的“接受”与“认可”,这或许是我们学校、家庭教育最缺乏的一环,不是么?

+1
0
+1
0
+1
0
+1
0
+1
1
+1
1
前一篇新闻陈伟霆游日本约会被拍 举止让人疑复合
下一篇新闻中国“变形金刚车”6分钟变宴会厅 可摆“24桌酒席”容纳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