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独中是全球特有的中学教育体制,这个诞生于国家霸权压力下的学校系统过去数十年来透过各种方式自立自强,走出一条属于独中特有的办学方式。全国六十余所华文独中个别因为各自条件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课程架构,有依循董总独中统一课纲,考统考的单轨制,也有统考与大马教育文凭(SPM)并行的双轨制,以及近年来也有纳入国际中等教育普通证书(ICGSE)课程的独中。

独中之所以会如此百花齐放,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毕业后的升学压力,在1970年代独中复兴运动带来统一课纲的规划与独中统考的创办就是为了解决独中生面对中学毕业后升学的问题,透过统考与海外大学建立联系,让独中生可以到当时的南大、台湾等地升学。

然而不是所有独中生都有能力到海外升学,还是有不少人希望有机会能够留在本地大学深造,双轨制因此出现。透过统考课程与官方中学课程的一同学习,独中毕业生不再被局限于必须出国留学,也可以透过大马教育文凭获得进入大马高级教育文凭(STPM)课程的机会,从中能够得到本地大学入学资格,这造就了今天大型独中的发展。

近年来国际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进入独中课程也与上述背景相似,尤其是官方批准广设国际学校与私立学校的背景下,国际中等教育普通证书更能够衔接全球高校系统的优势而受到大家的选择,为了与这类私校竞争,不少独中开办将国际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课程,成为独中生另一中选择模式。

不管那一种办学模式,其最终考量就是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毕竟中学毕业生已经不足以满足今天社会就业的需求,确保学生能够走向更辉煌是各校办学最终目标。当初双轨制就是为了让仍不清楚自己天命的中学生在毕业时有更多选择权的产物。

只是让孩子能够有更多选择的代价就是高强度的课程内容与更长的上课时间,毕竟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能够掌握两个不同课程与考试模式是教学上的一个大挑战,很多科目看起来本不该有差别,但事实上在内容架构和考试模式上却相差极大,迫使学校需要安排不同老师授课,独中的历史课程内容与大马教育文凭历史科的课程就是典型案例,学生需要学两套截然不同的历史课,这也是谈了多年的五天上课制至今无法真正实践的原因。

在跟单轨制同样上课时间,却必须要多上一个课程的情况下,双轨制意味也着高强度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在课程进度和分数的要求下,学生几乎都处在高压的状态,除了少数前段的学生外,大部分的学生都被课程、作业、考试等追赶,双轨制学校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在中途离开,学生流失率不低。而近年来董总推动独中教改,纳入了自主学习活动与跨领域学习目标,让原本已经拥挤不堪的双轨课程处境更严峻。

或许是时候该重新思考独中双轨制的运行模式了,毕竟今天的社会脉络早已与当初双轨制出现时有所不同,国内私立大专早已打破统考生无法升学的困境,再说如今的教育目标与评量方式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行之有年的高压教学模式是否仍适合今天的时空脉络?是时候思考让孩子减压了。

只是双轨作为很多独中招生的卖点,要调整必然会面对各种阻力,只希望独中仍能够抱持过去的自主性与改变的活力,用于调整办学模式,迎合今天的社会文化脉络,以及未来资讯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变化,让独中教育能够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

+1
4
+1
0
+1
0
+1
0
+1
0
+1
1
前一篇新闻戴子豪:T15底端人民的悲哀
下一篇新闻特朗普「20条承诺」震天价响 如何兑现全球紧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