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枚美国潜舰发射的核弹头由三叉戟飞弹运载,在观星技术导引下,再靠着三叉戟飞弹上的「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之便,从太平洋天宁岛以北某处的海底钻出14分钟又多一点的时间后,抵达朝鲜境内的目标。作为朝鲜的首都,平壤的毁灭已经不可避免。平壤三百万市民中的绝大多数,都将灰飞烟灭。

W88核弹头一一击中了其设定好的目标,展现出了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在新墨西哥州公开自夸了几十年的准度。「(弹头)非常听话,我们要它炸它就炸,我们要它哑它就哑,」项目经理桃勒芮丝.桑契斯(Dolores Sanchez)如此形容W88。「解保、引信和起爆总成是弹头的大脑,」而桑迪亚实验室出品的是极其聪明的弹头。

W88弹头的单颗当量是45万5千吨。而让日本广岛变成一片废墟的原子弹当量是1万5千吨;长崎那颗大一点,有2万一千吨。在这个场景中,攻击朝鲜的爆炸力总量几乎已经超乎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美国总统甘乃迪就曾在听完某场简报里的核战死亡人数预估后,有感而发:「我们这样,也好意思说自己是人?」

全名为Multiple Independently-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的「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简称MIRV。这有够长的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意义不大——尤其是对那些即将死于MIRV之手的几百万人。但在过去几十年中,它对于核战规划者和国防分析师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顾名思义,是一种在其弹头母舱中携带有复数核弹头的武器系统——每一颗弹头都有能力攻击一个独立的目标,就算它们彼此相隔数百英里也无妨。你也许会觉得在世界即将毁灭的当下,谈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的这些细节太过琐碎,但我认为,谈这些并不是在浪费时间,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明白全球性的核战可以用多迅捷的速度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意识到世界的毁灭有多快,而人类的稳定发展是多么缓慢,乃至于这两者的反差是多么地让人悲哀与讽刺不堪。广大且繁复的人类文明历经数千乃至数万年才开花结果,但使其归零的战争从开始到告终,却花不了几个钟头。

1960年代,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问世以来,估计数千亿美元已经被投入了这项科技的设计、研发、扩展与完善,也被投入了这种技术的工业化与量产化。然后,在历经了1980年代的战略武器裁减谈判后,举世的核子科学家决定MIRV是一股令世界和平「陷于不稳」的力量。

因此,美国纳税人高达数百亿美元的税金被拿去对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进行「去MIRV化」。「这个步骤将加强核平衡的稳定性,减少任何一方先发制人的动机,」美国国防部在某次的「核态势审议」报告中宣称。

在数千枚具有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的洲际弹道飞弹被设计、制造、送进发射井,并将矛头指向对方之后,又出现一种声音,人们认为放在地底发射井中的MIRV飞弹,会是一种「敌国打中就赚翻了」的目标。

这种声音的逻辑是这样的:假设一枚─譬如在怀俄明州的——洲际弹道飞弹的鼻锥罩内含有10颗弹头,那么该发射井就有可能被有能力以先制核攻击将之摧毁的敌人视为不打可惜的目标。在经过大量的争论后,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被解除了杀伤力,历经了拆卸、解构、丢弃处理的流程;当中有一些遭到了彻底毁灭。

但这指的只是陆地上的MIRV。在潜舰上,核子飞弹继续配备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被视为没有问题,而那背后的奇特逻辑是这样的:核子潜舰因为难以定位、可以匿踪、身处海底,所以不能真正算是会被敌人攻击的标的。正因如此,位于俄亥俄级潜舰上的飞弹,仍保有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系统。

如今,正是这一群有着MIRV能力的三叉戟飞弹大军,代表着美国对冲动又愚蠢─但真正动机我们实在想不透─的敌国所发动的反击,朝着朝鲜飞去,谁叫这个场景里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是由朝鲜莫名挑起。

套用前美国国防部研究与工程处副处长约翰.鲁伯的说法,这就是一场眼看就要发生的大型灭绝事件。

+1
0
+1
1
+1
1
+1
3
+1
2
+1
1
前一篇新闻特朗普优先要务是乌克兰和平 而非助乌克兰夺回失土
下一篇新闻日媒推10大亚洲泡面!槟城白咖哩面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