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一位以管理严格闻名的主管,经常对外强调:「我的手下谁敢混水摸鱼,我一定让他满地找牙。」尽管并未有人目睹公司员工真有如此狼狈的场面,但从员工们的表情不难看出他们每天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几乎能感受到内心的压力如同肠子打结。
在员工眼中,这位主管是缺乏同理心的,他每日早晨总要进行所谓的「精神训话」,唠唠叨叨地逐一指导每个人的工作方式,要求员工百分之百遵从他的指示,不容许任何个人意见的加入。一旦员工稍有改变,他便会暴跳如雷,怒斥:「谁让你自作主张?」
据说,这位主管的霸凌行为并不限于此。他经常像幽灵般无声地出现在员工背后,冷不防地纠正他们的错误:「你这样做不对啦!应该怎么做才对。」这些行为导致许多员工感到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悸、冒冷汗及呼吸困难等恐慌症状,极度影响工作环境的气氛与员工的身心健康。
由于这位朋友的作风实在让人心生畏惧,专业谘商台湾心理师林萃芬趁着闲聊的机会,不着痕迹地询问他:「你的父亲从小是不是对你管教很严?」在她的著作《从说话洞察人心》中,林萃芬描述道,对方立刻神情紧张地反问:「你怎么知道?」
林萃芬跳过这个问题,更大胆地问他:「那你的父亲以前是否经常教训你:『怎么搞的,没有一件事做得好。』」这时,对方结结巴巴地问:「你……认识我父亲吗?」林萃芬其实并不认识他的父亲,而是从这位朋友的言行推断,他很可能有个严厉的父亲。在严格管教下,这位朋友从小被迫成为一个「小大人」,不能做错任何事情,更不能违抗父亲的旨意,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惩罚。
林萃芬指出,这位朋友在职场中一方面不允许员工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经常感到愤愤不平:「为什么我要做这么多事情、扛这么多责任?」「为什么我不能出国去旅行,稍微轻松一下?」林萃芬观察到,他完全忽略了自己对于每件事情都要干涉,不肯放手让员工自主行动,这种行为模式其实深受其严父影响,从小到大被强加的责任与控制,导致他无法轻易放松,也难以信任他人。
欺负新人的霸凌者
职场中,有时也会出现霸凌新人的情况,霸凌者通常会挑选那些容易被欺负的对象,强迫对方让出资源,或以支配对方为目的进行霸凌行为。
林萃芬谘商心理师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位朋友跳槽到一家大型企业集团,报到后不久,便被资深同事邀请共进晚餐。起初,聚餐的气氛相当温馨,但当服务生端上咖啡后,情况便开始变调。资深同事话锋一转,开始不断强调:「你要乖乖听话,我叫你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时,这位朋友才恍然大悟,这场「接风饭」的真正目的,原来是要给他一个「下马威」。
这些职场中的霸凌者多半对人心怀恐惧,害怕自己的「地位」和「重要性」被新人取代。因此,若能够降低霸凌者的「威胁感」,或许可以减弱他们的攻击行为。降低「威胁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我开放」。林萃芬建议,诚心诚意地向对方说明自己的立场,表达出自己并无意和对方争功,且会以对方的利益为先,不会让对方感到为难。
然而,若所有努力都无效,这可能意味着对方是一个多疑、缺乏自信且没有安全感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林萃芬建议,如果时间不长,可以把这当成一种磨练,体会职场百态;但若情况持续过长,就需要认真思考是否值得为了这样的人牺牲自己的心理健康。
即便公司内存在欺生的现象,也不必感到沮丧。每个人都有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当熟悉了公司的运作情况、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关系并找到工作价值后,适时地为自己发声,便能形成一层心灵保护膜,不让他人随意欺凌自己。
常见的霸凌行为
专业谘商心理师林萃芬指出,职场霸凌行为越来越常见,这些行为不仅包括揶揄嘲笑、言语恐吓、散布谣言,甚至还涉及排挤孤立特定同事,目的是让对方知难而退、无法继续工作。
例如,有些同事会当着上司的面,通过揶揄嘲笑来揭发他人的短处。林萃芬分享,有次她听到一位员工当着老板的面开玩笑地对同事说:「我发现你上网时看不该看的东西,你都看些什么网站?」表面上像是不懂人际分寸,但这种话语会让当事人深陷焦虑之中。霸凌语言对心理的伤害深远且无法轻易抚平。
霸凌模式1:揶揄嘲笑被霸凌者
霸凌者常自以为幽默,却不知揶揄的话语会对心灵造成持久伤害。例如,诸如「他的话能听,大便也能吃」这样的语句,只会使被霸凌者感到极大的侮辱。
霸凌模式2:公开或私下对被霸凌者咆哮、羞辱、威胁
林萃芬指出,这种霸凌行为常通过咆哮、羞辱或威胁的方式表现,例如「我不想跟垃圾说话」或「做不好就卷铺盖走路」。这些话会让人心生畏惧,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甚至选择退缩。
霸凌模式3:贬低被霸凌者的努力、能力、尊严
一些霸凌者通过贬低对方的努力和能力来打击他们的尊严,使用如「你拿这个薪水不会觉得丢脸吗?」之类的话语,让被霸凌者感到羞愧,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
霸凌模式4:对被霸凌者吹毛求疵,刻意在小事上为难
霸凌者可能故意挑小毛病,刁难被霸凌者,激怒对方以形成敌对关系。林萃芬建议,面对这种情况应先观察情势,展现配合态度,同时积极与主管和其他同事建立和谐关系,减少被针对的风险。
霸凌模式5:刻意误解、扭曲被霸凌者的言行
有些霸凌者因为预期他人对自己有敌意,于是先下手为强,采取攻击或报复行动。林萃芬提到,曾有婆婆因担心「示弱就会被吃得死死的」,因此在媳妇稍有不敬的情况下,立刻高压霸凌对方。
霸凌模式6:孤立、排挤、冷冻被霸凌者
这种关系霸凌通常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当目标受到阻碍时,霸凌者会采取报复式攻击,迫使受害者让出资源或位置。
霸凌模式7:言语恐吓、散布谣言
一些霸凌者会利用网路散布谣言,或用恶意抹黑方式来排除受害者。林萃芬提到,像韩国明星雪莉就因不断遭受网路霸凌,最终导致患上忧郁症、恐慌症,甚至社交恐惧症,最后在不堪压力下选择结束生命。
霸凌模式8:冷暴力
所谓「冷暴力」包含「滥用权力」和「精神操弄」两个要素。林萃芬强调,这种形式的霸凌对心理健康的破坏极大,长期下来,受害者会开始相信自己真的如对方所说般糟糕,屈服于对方的恶意操控。
林萃芬呼吁,对于职场霸凌现象应该引起更多重视,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机制来保护员工的心理健康,并确保职场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在安全和尊重的环境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