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南4日讯|教育部自1999年推出的「NILAM阅读报告计划」,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风气并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该计划通过要求学生记录阅读书目并提交读后感言,意图将阅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该计划的执行方式引发了家长们的褒贬不一的评价。
近年来,NILAM计划由手写记录转为在线提交,并规定学生需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这种强制性阅读要求虽然初衷良好,却被部分家长批评为将单纯的阅读乐趣转化为机械化的任务。
一位家长表示:「我的孩子过去喜欢阅读小说,但现在为了完成NILAM的报告,只能选择一些薄薄的故事书,目的仅是『交功课』,而不是享受阅读。」
许多家长指出,这种以数据为导向的阅读策略,可能导致阅读从一项愉悦的活动,沦为学生的压力来源。一些家长认为,阅读的核心应是激发兴趣,而非被量化为简单的数据。
对此,一位家长直言:「阅读习惯的推广是必要的,但不应仅停留在漂亮的数据上。真正享受阅读的学生又有多少?NILAM表面光鲜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对阅读乐趣的消解。」
尽管如此,也有家长对NILAM计划表示支持,认为这一系统化的阅读记录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纪律性和目标感。但更多人呼吁,教育部应重新审视计划的执行方法,在推广阅读风气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对阅读的天然兴趣,以实现计划「知识泉源」的初衷目标。
如何在数据与兴趣之间找到平衡,或许将是NILAM计划未来发展的关键挑战。
+1
1
+1
+1
+1
+1
1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