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孙三代传承古法制作客家年糕,古晋蔡家用古早味迎新春!
年关将近,古晋西连的蔡家热火朝天地忙着制作客家传统年糕,用一锅锅承载着三代记忆与乡愁的古早味,为新年增添浓厚的节庆气氛。
这不仅是一次家庭的团聚,更是一场穿越时间的传承盛宴。蔡小纯,这位建筑承包商,每年只在新年前与家人齐心协力,传承祖辈的传统手艺。这种一年一度的忙碌不仅是对客家传统的坚守,更是对亲情的致敬。

过年特别想做年糕
蔡小纯接受《诗华日报》记者专访时坦言:“小时候看到家人忙着做年糕,总是害怕得要命。那时候懒惰、叛逆,总想着逃避,从来不想动手帮忙。”
他回忆起童年的岁月,眼中流露出些许笑意。
“公公婆婆每到年关就开始忙年糕,家里一片忙碌的景象,而我总能找到理由溜到外面玩。”
对当年的蔡小纯来说,制作年糕是一件又累又烦的事,他甚至一度排斥参与其中。然而,随着年岁渐长,他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人到了一个年纪,想法自然会不一样。现在每到快过年,反而特别想做年糕。”

全家齐上阵做年糕
蔡小纯提到,家族制作年糕的传统从祖父母那一代便开始,手工制作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心血。然而,这项古法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2013年,蔡小纯的母亲离世,家中再无人继续制作年糕,这一传统随之停滞了六七年。
“那几年,我们家没有人做年糕,也没有人主动提起这件事,大家忙各自的生活。后来,有一年我和姐姐聊起这件事,突然意识到,如果再不把这项手艺拾起来,祖辈流传下来的年糕秘方恐怕真的要失传了。”蔡小纯感慨地说。
他与姐姐一拍即合,决心重新拾起年糕制作的传统,将祖辈的手艺传承下去,也希望下一代能从中感受到家族的精神与文化。
三四年前,蔡家正式重拾这项技艺,每年都会全家齐上阵制作年糕,大家展现出“祖辈的手艺,传承的决心”。

人手不够很难完成
今年,他们一家七口更是连续两天一夜,全程参与每一个制作环节。从浸泡糯米到磨米浆,从调配白糖到装罐蒸煮,所有人分工合作,默契十足。
蔡小纯笑着说:“这其实是个‘大工程’,没有足够的人手和耐心是很难完成的。对于传统技艺,我与姐姐从小做到大,所以一学就上手,接下来希望精益求精!”
制作客家年糕绝非易事,它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是细心和经验。蔡小纯透露,制作年糕最关键的是糯米的处理和白糖的选择。糯米需要浸泡4小时,随后用传统石磨将其磨成米浆,而米浆的密度尤为重要,稍有差池,年糕的口感就会差。
“白糖的挑选也很讲究,并不是最贵的白糖就最好。古法年糕用的是某种白糖,太高质量的白糖做出来的年糕反而没有咬劲,口感太糊不好吃。” 蔡家选用的白糖足足有56公斤,而糯米的用量更是超过百公斤。
米浆磨好后,需要用重物压上8小时,让其变成粉状,随后放入大盆中发酵一整夜。

与亲友分享浓郁年味
第二天,将发酵后的粉浆与白糖、面粉混合均匀,装入特制的罐子中,接着进行长时间的蒸煮。
“从早上6点开始蒸到晚上七八点,有时候蒸出来不够熟,还要再蒸一轮。整个过程耗时又耗力,其间还需要有人负责加水、看火。”
尽管过程繁琐,但蔡家并不以此为营利目的,他们制作的年糕大多是送给亲朋好友,与他们分享这一份浓浓的年味。
“我们的目标很简单,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这项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让家人和朋友在年节时能够品尝到祖辈的味道。虽然过程累但快乐,传承的是情感!”
经过两天一夜的忙碌,蔡家完成了几十罐年糕,蒸好的年糕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全家人坐在一起品尝,脸上挂满了笑容。
蔡小纯感慨道:“吃着自己做的年糕,脑海里浮现的是小时候公公婆婆忙碌的身影,那是对祖辈的怀念,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家族团聚情感传递
他表示,虽然制作年糕耗时耗力,但全家齐心协力的过程非常难得,也让孩子感受到了家庭的凝聚力。
“这不仅仅是做年糕,更是一次家族的团聚,一种情感的传递。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下一代理解什么是传承,什么是家族精神。”
蔡家年糕的制作既包含着祖辈的智慧,也融合了现代的团结协作精神。
从手工石磨到传统蒸煮,他们坚持使用最原始的方式,只为保留年糕最纯正的味道。这份古早味不仅是一种味觉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古早味的意义,代代相传的责任。
年糕,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对家族的感恩,以及对未来的祝福。而蔡小纯和他的家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谓“传承”。他们通过制作年糕,将祖辈的手艺与精神延续下去,同时也让下一代理解了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用心守护传统
“我们做的年糕不卖,只是送给亲朋好友。希望他们吃到我们的年糕时,能品味到一份属于家的温暖。”
年糕的香甜软糯,承载的不只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个家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蔡小纯一家以行动告诉我们,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被用心守护。通过这一锅锅年糕,他们将祖辈的手艺、情感和精神传递给未来,也让客家的古早味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