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近年來大力引進外國企業,尤其是中國與韓國的大型廠商,試圖推動沙巴的經濟發展。然而,沙巴願景黨副主席兼亞庇區部主席吳俊詩痛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完全沒有考慮沙巴的實際情況,盲目引進外資不僅未能帶來真正的經濟效益,反而加劇了本地市場的困境。
外資湧入導致水電供應緊張
本地民眾首當其衝
吳俊詩指出,沙巴本就長期面臨電力與水供短缺的問題,許多家庭與企業頻繁遭遇停電停水,但政府卻不斷引入高耗能的大型工廠,進一步擠壓本地資源,導致本地居民與中小企業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
「我們本地人連日常用電用水都不夠,政府卻大開方便之門給外資工廠,優先確保他們的供應,而本地企業和民眾只能被迫適應停電停水,這公平嗎?」他說。
更令人憤怒的是,本地人不僅無法從這些外資企業中獲利,政府反而還要動用公共資金在水電供應上給予額外補貼。許多外資企業在沙巴享有特殊的電費和水費優惠,而本地家庭和商家卻必須支付高昂的賬單,甚至面對長期供電不足的問題。
「政府一邊向本地人徵收高昂的水電費,一邊卻給予外資企業低廉的工業電價和水費補貼,這公平嗎?」吳俊詩質問。他指出,沙巴人民長期忍受停電停水的困境,但政府卻為了吸引外資,寧可犧牲本地人的基本需求,優先滿足外資企業的運營成本,根本是本末倒置的政策。
「我們辛辛苦苦納稅的錢,竟然不是用來改善我們的生活,而是用來幫外資企業降低成本,讓他們賺更多?」吳俊詩強調,政府必須優先保障本地人民的權益,而不是一味討好外資,甚至拿本地人的資源去補貼他們。
外資企業排擠本地商家
無法帶動本地經濟
許多外資企業進入沙巴後,非但沒有帶動本地供應鏈,反而完全依賴原產國供應,連最基本的螺絲、工具、建材都從國外進口,導致本地廠商、承包商與供應商完全無法從這些外資項目中受益。
「政府一直宣傳外資能帶動本地經濟,但現實是,他們的設備、材料,甚至連辦公用品都是從中國或韓國直接進口,本地商家根本分不到一杯羹。」吳俊詩表示。
他進一步強調,當外資企業完全不與本地企業合作時,本地供應鏈根本無法成長,沙巴經濟最終仍然依賴外來資金,毫無自主性。
「創造本地就業機會」 只是空話?
中高層職位全留給自己人
政府每次引進外資時,都宣稱能「為本地人創造就業機會」,但吳俊詩批評,這根本只是掩人耳目的宣傳口號,實際情況是所有重要的中高層職位,都被外國公司保留給自己的人員,本地人只能做最底層的工作。
「看看這些外資廠的管理層,真正屬於本地人的職位有幾個?技術崗位、管理崗位,甚至普通的行政人員,都是他們自己帶進來的,本地人能做的只是保安、清潔工、普通操作員這些低薪工作,這算是『為本地人創造機會』嗎?」
他指出,外資公司通常帶著自己的管理團隊、技術團隊,甚至直接沿用母公司的運營體系,本地人根本難以進入高薪職位,導致沙巴人仍然陷入低薪、低技能、低晉陞機會的惡性循環。
政府須全面檢討外資政策
保障本地人的經濟權益
吳俊詩強調,沙巴並不反對外資進入,但政府必須確保外資企業真正為本地經濟帶來實際利益,而不是只滿足外資自身的需求。他認為,政府應該嚴格要求外資企業使用本地供應鏈,確保至少一定比例的原料、零部件和建材由本地廠商提供,以帶動本地經濟,而不是讓這些企業完全依賴原產國進口,進一步壓縮本地商家的生存空間。
此外,政府應優先改善沙巴的基礎設施,特別是水電供應問題,以確保本地居民與企業不會因外資工廠的進入而被邊緣化,陷入長期停電停水的困境。近年來,沙巴的供電與供水問題日益嚴重,但政府卻無視本地人的需求,反而優先為高耗能的外資工廠提供穩定供應,這種做法極不公平,也進一步加劇了民怨。
在就業方面,政府必須設立明確的本地就業保障政策,確保至少一半的管理與技術崗位必須聘請本地人,而不是讓外資企業將所有優質工作機會都留給自己人。本地人不應僅被安排在低薪、低技術含量的職位,而應有公平的機會進入企業管理層或技術崗位,以真正提升沙巴的就業水平和人才競爭力。
與此同時,政府應制定有效的沙巴本地企業參與機制,確保外資企業與本地商家建立合作關係,包括分包工程、採購本地產品等方式,真正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如果外資企業只是在沙巴設廠,但所有設備、原料甚至承包工程都從原產國直接引進,那麼所謂的「投資」對沙巴來說只是一個空殼,根本無法帶動本地經濟成長。
吳俊詩強調,政府必須從長遠角度規劃外資政策,而不是一味迎合外國企業的需求,犧牲本地人的利益。沙巴人民需要真正的經濟發展,而不是被邊緣化、被剝奪資源的「發展」假象。他呼籲政府盡快檢討外資政策,確保外資企業真正融入本地經濟體系,而不是成為沙巴經濟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