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莱斯市11日讯)汶中校友会的奖励金筹备活动目前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已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

此次活动得到了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关注,校友会对此深表感激。在其中一次筹委会会议上,会长林伟发提到,学生的每一份努力都应得到奖励。

他强调,奖励金不仅是对优秀学生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努力不懈的学生的激励,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继续努力,取得更多成就。

会长补充道,校友会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副会长林达辉在会上指出,此次奖励金的特点之一是举办数场公开讲座,这不仅让各界看到了校友会的转变,也希望通过这些讲座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传递给不同地区的学生,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升自我。

至于,代教育组长陈美兰理事表示,奖励金的宗旨不仅仅是为了奖励优异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激发全体学生的潜力,鼓励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

这次奖励金活动得到了各界的热烈响应,校友会也在不断推动筹备工作,确保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奖励金活动将有近半百名学生获奖,校友会将在近期通过正式通知逐一告知获奖者,期待通过这一平台激励更多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除此之外,这一届的奖励金活动不仅为校友会提供了与更多教育界前贤进行交流的机会,还拜访了八所华校中的部分学校,和国内的部分私立学校,并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交流,校友会加深了与各校的联系,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校友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做为移交海报的重点环节,汶中校友会拜访了母校,汶莱中华中学,访问团队与许月兰校长及马海耀副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就多项议题展开了讨论,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校友会与母校之间的联谊合作,并探讨未来的合作机会和发展方向。

特别感谢母校提供的场地和支持,使此次交流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汶莱中华中学创办于1918年,是汶莱第一所华文学校,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华文学校。

作为母校,汶中与校友之间保持着深厚的联系,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而牢固。此次交流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关系,双方就如何促进校友与母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进行了积极探讨。

在讨论中,双方就奖励金等工作事宜进行了交流,旨在通过这些举措激励更多的校友参与到母校的活动来,并为未来的校友活动和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校方提出希望通过建立更加开放的平台,汇聚更多校友的力量,共同推动学校与校友会的合作。

许月兰校长在交流中提到,当前中文教育面临一定挑战,尤其是在多元文化与语言环境中,如何保持中文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是一项重要任务。

她强调,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育,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使用中文,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中文环境,并激发他们对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在交流中也指出,师资问题依然是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挑战,优秀的中文教师的匮乏限制了教育的提升。

为了提高中文教育的质量,学校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支持,尤其是在师资培训和引进方面。

汶莱中华中学的学生比例也发生了变化。早期外籍学生的比例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学生的比例逐渐增多,反映出学校在本地华文教育的独特优势。

此次交流不仅为汶中校友会与汶莱中华中学之间的联系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双方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随后,在马来奕中华中学,校友会恰逢该校师生联手呈现的校园歌唱表演。

来自幼儿园、小学及中学部,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们汇聚一堂,以歌声表达对佳节的祝福,展现出校园里自然流淌的文化融合与友好互动。无论是台上的欢唱,还是台下的掌声,皆洋溢着积极向上与和谐共处的精神风貌。

张贵娟校长在交流中指出,学校始终鼓励学生怀抱向上的动力,在学习上追求卓越,在文化认同上坚定立场。

她特别提到,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赖课程的安排,更有赖于教师群体持续不懈的“热忱”。正是这种深耕细作、不计回报的精神,才能使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多元社会中得以“延续”,并进一步“启发”下一代在多元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发展方向。

她也坦言,母语教育在当下环境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包括学生语言环境的弱化、课程资源的有限等,但学校将继续坚持初心,力求在教学与校园文化生活中,让中文与中华文化真正“活”起来,“用”起来,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马来奕中华中学创办于1931年,是汶莱境内继汶莱(斯市)中华中学之后,第二所成立的华文学校。当年,因油田的开发吸引大量华人迁居马来奕,当地华人秉持对子弟教育的重视,自发创办学校,点燃了马来奕地区华文教育的第一盏灯火。

时至今日,马来奕中华中学依然坚守初心,在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路上不断前行。在马来奕中华中学的参访中,汶中校友会一行还参观了该校的图书馆和讲堂。

图书馆内的丰富藏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资源平台,展示了学校对知识传承和学术氛围的重视。而讲堂内宽敞明亮,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交流和学习环境。

这些设施不仅体现了学校对教育品质的持续投入,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前往马诗地区时,恰逢正值校园庆祝活动举行之际,校友会一行拜访诗里亚中正中学时,受邀参与各班级的“开放门户”活动。

不同族群的学生在教室中共享节日美食,场面温馨融洽,展现了多元文化和睦共处的珍贵氛围。校友会成员深切感受到,这种自然交融的文化氛围,不仅滋养着学生的心灵,也为校园注入了和谐共生的活力。

在与贾仁佑校长及李美玲副校长的交流中,校方分享了学校致力于将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理念,强调在知识传授之外,更重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他们认为,唯有“在教育中推动文化,在文化中深化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胸怀宽广、兼容并蓄的新一代。校友会对学校坚持文化教育与品格塑造并重的办学方向,表示由衷的敬佩与认同。

诗里亚中正中学创办于1938年,随着斯里亚油田的开发应运而生。建校初期设有小学部,至1950年代陆续增设幼儿园、初中部,并于1957年创办高中部,成为当时文莱率先设有高中部的华文学校。

目前,中正中学拥有中学及幼儿园小区、小学小区两大校区,继续在本地华文教育史上书写着重要篇章。校友会此行亦参观了其中一个校区,近距离感受学校多年来传承与创新并进的办学风貌。

汶中校友会代表团移交海报的行程中,还拜访了都东中华学校,并与学校方晶晶副校长及其他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此次交流还围绕华语学习动机的变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都东中华学校创办于1937年,是汶莱历史悠久的第三所华校,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历史。

方晶晶副校长在交流中提到,随着华裔学生比例的逐年减少,学校在华语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当前,华裔学生的比例已降至不到30%。为适应这一变化,学校更加注重通过实际应用和对话交流来激发学生学习华语的兴趣,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方副校长进一步分析了华裔学生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指出这一现象与都东地区华裔人口的流动密切相关。许多华裔家庭在子女成年后选择前往斯市或其他海外地区发展,使得都东的华裔人口成为外地居住的群体。

这一人口流动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促使学校在教育模式和华语教学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调整。此次交流不仅增进了汶中校友会与都东中华学校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也为双方未来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汶中校友会希望与都东中华学校携手合作,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合作机会。

在汶中校友会移交海报的行程中,代表团前往圣安德鲁学校,拜访了校长陈莲莲女士,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次活动不仅加强了校友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也为未来的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圣安德鲁学校自1956年创办以来,一直秉承英式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汶莱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之一,圣安德鲁学校已成为本地教育的重要标杆,并且培养了众多校友。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校友不仅活跃于本地,许多已经移居海外,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中崭露头角,做出了显著贡献。

在交流过程中,陈莲莲女士透露,学校正积极推进校友会的建设,旨在为校友提供一个互动与合作的平台,进一步加强校友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她指出,校友会的建设不仅能够深化校友与母校的关系,也为未来的校友活动和合作提供了新的机会。

尽管圣安德鲁学校主要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但中文科的需求却日益增加。陈校长指出,这一趋势反映了全球教育理念的转变,尤其是在中国及其他中文使用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家长和社会对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她还强调,中文作为全球重要的语言之一,其学习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也为他们未来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次交流为汶中校友会与圣安德鲁学校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双方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互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机会。汶中校友会本次活动筹备期间,先后拜访了以上各校,深入了解各校教育发展的现况,并就华文教育的推广进行交流与探讨。

各校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回应时代变迁,展现出兼顾传统与创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校友会表示,此行不仅加深了对本地教育生态的理解,也更深刻体会到教育工作者在语言、文化与价值观传承方面的坚守与努力。

未来,校友会期望继续走访包括双溪岭中岭学校、九汀中华学校、那威中华学校及培育学校在内的其他学校,进一步拓展交流,深化合作关系。为延续推动教育正能量,汶中校友会本届奖励金活动特邀国际知名激励讲师兼作家,戴晨志博士莅临汶莱,举办三场公开讲座,期望为学生、家长及社会大众注入启发与动力。

讲座将分别于本月16日、17日及18日举行,每场主题各具特色,欢迎踊跃参加。此外,更多详情及讲座会报名事宜,请致电校友会Whatsapp 热线: +673-719-1992。

+1
1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三车连环相撞 两人受伤送院治疗
下一篇新闻汶莱红新月会庆77周年 重申人道使命并谴责以色列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