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作者 : 恒生[/highlight]
卅年前我还在政府中学作副校长的时侯﹐我已经是诗巫一间大型独中家教协会的副主席了。因为我的儿子在那间独中读书﹐政中退休后﹐很自然的转去该独中服务。当时我是教务主任﹐常常代表校长去西马参加独中会议。对于当时的独中非常了解﹐除了经费﹐没什么大问题。
可是到了今天为什么反而吵吵闹闹呢﹖除了关丹中学﹐还有董总的问题。真是很烦人。那好﹐让我们借这个机会多暸解了解独中吧﹗
华人最着重教育﹐每到一地都是先建教堂和学校。以砂拉越而论﹐百多年来共建了百多间小学。然后由小学而中学﹐中学接受政府津贴﹐成为津贴中学。到了六十年代﹐大部份中学继续接受津贴成为改制中学﹐由华文媒介改为英文﹐最后改为马来文﹐称为政府中学。当年不接受改制的﹐就取消津贴﹐自筹经费﹐继续以华文为媒介﹐称为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
独中的董事部联合组成“董总”﹐主要负责主持毕业联合会考﹐简称“统考”。全国六十间独中加上新的关丹﹐按学制分﹐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一)西马大型独中﹐大都学习两种课程。参加独中的“统考”及政府的SPM考试﹐拿两张文凭。小型的大都只考“统考”﹐SPM考试自由。
(二)沙巴的九间独中﹐一开始﹐独中课程数理用英文课本﹐统考数理也用英文出题﹐容易与大学的课程衔接﹐家长喜欢﹐所以招生一直没有问题。至于SPM考试﹐有的全考﹐有的自由选择。
(三)砂拉越的十四间独中﹐最守董总的规矩﹐全部课程除了英文﹑马来文﹐都用华文课本﹐包括数理。如此一来﹐学生进入大学时﹐数理得全部转换为英文﹐十分辛苦﹐家长不喜欢﹐因此招生有问题。美里的廉律中学有见如此﹐数年前改走沙巴模式﹐数理用英文﹐学生立刻由当年的两百多增加到今日的一千多﹐招生无问题。当然廉中之有今日﹐还有一些其他的优良条件。
至于SPM的政府考试﹐砂拉越独中不像西马那样认真﹐大部份独中既未认真教学﹐考不考也很自由。
总的来讲﹐马来西亚的独中大都欣欣向荣﹐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可是世界各国都承认。尤其去中国和台湾﹐课程更能衔接﹐再加上大马政府逐渐承认台湾和中国的学位﹐更增加回国服务的机会。
至于西马独中爆满的另一原因﹐我认为是独中数量受到限制。从六十年代改制以来﹐半个世纪﹐独中就只能六十间﹐人口增加了﹐政府中学增加了﹐独中就是不能增加。好不容易争取到关丹中学的设立﹐教育部的批文仍旧说它是一间施行政府学制的私立中学﹐只是说它也可以考别的考试而已。董总的分裂﹐主要是由不让关丹中学参加统考而起﹐再加上结构的老大﹐领导人的顽固﹐充分看出了华人不团结的劣根性﹐这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
记得当年“马华”的口号是“与华小共存亡”﹗今日华小问题多多﹐是“马华”发挥它大智大勇的时候了。独中与华小是华族的一对双胞胎﹐有没有人站出来喊﹕“与独中共存亡”呢﹖我们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