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张仙[/highlight]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现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须要对别人察眼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以上所形容的多元,出自中国大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如果依照诗巫某位喜欢吹毛求疵的“文人”,大概又可能在吃饱无所事事时,也来个“奇文共乐乐”了。苏东坡都已死了,死人又如何能像生人一样,在受困时突围呢?

读文章如果像诗巫哪位自以为自己是“不凡”的那样子解读,在自以为自己不凡的大遮眼下,乱发妙论自是难免了。

他在诗华日报刊于2015年2月1日的“东南西北”写了一篇《奇文共赏同乐乐》,文中“冷讥”“冷身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这位冷静的首长绝非省油之灯…..

冷身听语,有词误吗?冷情当感,有笔误吗?冷心思理,有语误吗?

这一系列的“听”、“当”、“思”,只是为了强调新首长的冷静过人,在公布待公布的利好消息、在处理砂州国阵成员党内部纠纷、打击原本走私活动、一系列反贪的措施…..他都很沉得住气,予人一副莫测高深之感。在这个节骨眼上,难道要用“热身听语”、“热情当感”、“热心思理”了吗?太可笑了吧?太扯了吧?

余秋雨说过:与谬误辩论,很可能获得真理;与无聊辩论,只可能一起无聊。

其实在东南西北所刊登的文章,报馆的编辑是把关的第一关评审,文章经他过目与认同了,才得以见报。这个“不凡”连编辑也扯进去了!

这么浅白易懂的“冷身听语、冷身当感、冷心思理”原本无须再次说明,可是因为有了哪篇《奇文共赏同乐乐》的冒现,逼不得已,只得再习学“野人献曝”另一次。

哦,对了,“野人献曝”的“野人”两字,希望哪位喜闲门造奇文的“不凡文人”手下留情,别把小弟误认为“野人”了。(彼野非真野,真野非彼野。)

至于“冷眼观人、冷身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的词语是源自何位作家,因为是通用之词,就省略了作家的名字。在下不经意拾人牙慧,而“不凡文人”却以为揪到几条大辫子放任弄耍,想想,倒真是冷冷冷冷到几乎心寒…..

吹毛求疵吹到如斯,唉。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新年红包
下一篇新闻民统不满 沙只获增7州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