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是伊班族节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传统活动,它也传载着伊班族的特有文化与习俗,更是砂拉越州重要风土民俗的一环。
若以其他民族,例如西班牙人热衷于斗牛、广府人热衷于赛马的民俗而言,当今这些玩艺儿,已不再是他们“独乐乐”的活动,在加诸一些特定因素后,它已成了国际性的民俗文化之一。
然而,斗鸡也不例外,时至今日,它不仅是伊班人独有的习俗,在本州已发展成为各民族所喜爱的民俗活动,同时,在菲律宾及印尼等亚洲国家的一些原住民也热衷于斗鸡这一回事。
正所谓有需求才有供应,斗鸡的饲养与培训,在一些地区似乎已成为一门专业。
在砂拉卓镇,自小就在环境耳濡目染之下,对斗鸡独有喜好的林松盛,对饲养与培育斗鸡,自有其一套法则及窍门。在该镇或邻近地区,他曾被冠上“鸡王”之雅号。对于斗鸡及其培训,如果他说第二,相信没人敢称第一。
在饲养及训练斗鸡方面,可说是他的“专业”。因此,他被誉为斗鸡“教父”。一直以来,他亲手调教及供应的斗鸡,可说具有“百战百胜”的神话。一些内行人,对于林松盛的“专业”,既敬仰又钦服。
出生于伊班族人口为主的乡镇,自小结交许多伊班朋友,常与他们为伍,斗鸡玩艺儿在小学4年级开始便让他“如痴如醉”。当时,林松胜就开始学人养斗鸡,偶尔也让亲手调教的斗鸡上场,结果都胜利而归,因此,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下,他对斗鸡具有特种的喜好。
40多年来,他常与斗鸡为伍,成了培训斗鸡的佼佼者。
对斗鸡的品种,林松盛表示,多采集菲律宾品种,多筛选斗鸡场上“常胜军”作为传宗接代的“鸡头”,所以,他培育出来的,可说是“斗鸡世家”的血统,品种之优自然不在话下。
“一般由常胜军斗鸡与本地优质母鸡孵育出来的小鸡,由伊班朋友带回甘榜饲养6至7个月后,才由自已亲自调教与培训。他说: “从小鸡至出场比赛的斗鸡,至少需11个月或一年的鸡龄。如果遇上换羽毛,则需要一年半时间才可出场。”
其实,饲养与调教斗鸡,有许多秘诀,包括在鸡龄约6至7月时,需要割除鸡冠或下脖鸡鳃。一般上,都会将这些割下血淋淋的鸡冠等皮肉让其本身吃下肚。据说有助于壮胆,或培训斗鸡不会对血淋淋血光具有恐惧感。
在8或9月的鸡龄,就必须吃药打针来补充其体能与健硕躯体,此外食量控制都是一门学问,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出体力强壮,身形轻巧,且威猛的“好斗士”。
“优良的斗鸡约重2公斤多,太轻就难以抵挡对方的攻击,太重就不够灵活、跳跃不高,无法攻击对方要害。”
培养及调教出来的斗鸡,是不是战场上的好斗士,林松胜表示,从斗鸡的脚跟趾鳞纹就可辨识出来。其中呈现“五筒七星”花纹的就是上上品,通常被内行人形容为“七星抱月”,它是斗鸡群中的“英雄”。
在调教斗鸡的日常作业中,林松盛定时的喂食、训练飞跃、腾跳、博斗外,也需时尔为斗鸡洗澡冲凉,更需时刻观察斗鸡排泄物的变化,以判定它的健康成长。
林松盛饲养斗鸡视为一门副业,他所饲养及调教的斗鸡,一般以600令吉或不等的价格售予朋友,以收取贴补。但斗鸡战胜纪录,往往就是他最大的满足与成就感,这种元素激励他继续在斗鸡培育上勇往直前…。
摄影: 江云龙
报导 : 彭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