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国旗又称辉煌条纹(Jalur Gemilang),是大马国家主权象征之一。这道旗帜源自于莫哈末韩查的设计,自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时正式启用。在1997年马来西亚独立40周年之际,首相马哈迪宣布将国旗命名为“辉煌条纹”。

那么在此之前国旗又是什么样的呢,经过什么样的变化才成为今天所使用的国旗?藉著国庆日即将到来,本期《有图真相》带大家来了解大马国旗的前世今生。马来西亚国旗诞生于马来亚联合邦国旗,在其设计基础上随著重大历史事件演变而成今天的模样。

英国殖民地时期,英国给马来联邦制定了旗帜。这面旗帜由自上而下为白、红、黄、黑四色所组成,旗帜中心为白色圆形,圈内有一只马来虎。
英国殖民地时期,英国给马来联邦制定了旗帜。这面旗帜由自上而下为白、红、黄、黑四色所组成,旗帜中心为白色圆形,圈内有一只马来虎。

在英国殖民地时期,英国给马来联邦制定了旗帜。这面旗帜由自上而下为白、红、黄、黑四色所组成,旗帜中心为白色圆形,圈内有一只马来虎。旗帜上的四色,代表著马来联邦四州:雪兰莪(红、黄)、霹雳(白、黄、黑)、森美兰(红、黑、黄),以及彭亨(白、黑)。

这一旗帜在3个主要历史阶段使用,分别为马来联邦(1896年至1946年)、马来亚联邦(1946年至1948年)以及马来亚联合邦(1948年至1950年),一直到1950年由9个马来州属与槟城、马六甲组成马来亚联合邦,才被马来亚联合邦的旗帜所取代。

莫哈末韩沙可谓大马国旗之父,他在1918年3月5日出生于柔佛新山。莫哈末韩沙在29岁时参与了马来亚联合邦国旗设计比赛,他当时是柔佛公共工程局的一名建筑师,他总共提交4份设计,其中一个设计获得举国上下的青睐,成功入围,奠定了如今国旗的模样。莫哈末韩沙1993年2月19日去世,享年75岁。
莫哈末韩沙可谓大马国旗之父,他在1918年3月5日出生于柔佛新山。莫哈末韩沙在29岁时参与了马来亚联合邦国旗设计比赛,他当时是柔佛公共工程局的一名建筑师,他总共提交4份设计,其中一个设计获得举国上下的青睐,成功入围,奠定了如今国旗的模样。莫哈末韩沙1993年2月19日去世,享年75岁。

当马来亚联合邦取代马来亚联邦时,为了更加反映其他州属加入的情况,统治者于1949年举行了全国性的国旗设计比赛。当时共收到373份参赛作品,有3份设计入围让马来州统治者选择,同时公众也通过《马来邮报》举办的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设计,以作为民意参考,最终莫哈末韩沙的第3份设计获得最多民众支持。

(由上至下)第一份设计:两把相交的马来短剑在中央,被11颗五角星围绕。 第二份设计:与第一个设计相差不大,为11颗五角星围绕环绕两圈,位于中央的两把相交马来短剑。 第三份设计:6蓝色和5白色条纹,左上角背景为红色,内有黄色星月。
(由上至下)第一份设计:两把相交的马来短剑在中央,被11颗五角星围绕。 第二份设计:与第一个设计相差不大,为11颗五角星围绕环绕两圈,位于中央的两把相交马来短剑。 第三份设计:6蓝色和5白色条纹,左上角背景为红色,内有黄色星月。

莫哈末韩沙的国旗设计在1950年2月22日和23日的马来统治者会议上获得支持,不过设计仍然需要进行修改。1950年4月19日,马来统治者通过了国旗议案,国旗修改为红色和白色横条纹交替,共11条,左上角红色背景换为蓝色,内有一个黄色新月,五角星换成11角星,代表11个州属,尺寸为6尺宽,3尺长。

最后的设计于1950年5月19日获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批准通过。同年5月26日,马来亚联合邦国旗第一次在雪兰莪苏丹王宫庭院升起,这一旗帜在1950年至1963年使用,期间大马在1957年8月31日独立。

在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与新加坡、砂拉越和沙巴合并成为马来西亚,国旗再次做出修改,11角星更换为14角星,横条纹也更换为14条,代表14个州属(含新加坡)。新加坡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后,国旗没有任何改动,14角星和14条纹分别代表13个州属和联邦直辖区。

大马国庆原本没有专属名字,1995年一名前政府官员拿督哈欣依德里斯向首相敦马哈迪提出为国旗命名的建议,他认为大马国旗应该有一个名字,就像美国的星条旗,英国的联合杰克和法国的三色旗,首相同意了他的建议。

1997年在28个提议名字中,Jalur Gemilang(辉煌条纹)脱颖而出,在8月31日马来西亚独立40周年当天,首相马哈迪正式宣布国旗的名字为Jalur Gemilang(辉煌条纹)。

在国庆游行手持国旗时,经常会有人认为国旗拿反了,新月位置错误,但实际上这才符合官方礼仪规定,国旗一定要像在旗杆上“飘扬”移动,绑在旗杆那边的蓝底必须先行,而14道红白相间条纹则需要在后。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前一篇新闻大卫柏罕一家出游 和老婆晒恩爱小儿子抢镜
下一篇新闻部分华裔学生不爱唱国歌 教育工作者:因为对国家缺乏认同